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软件演化 | 第10-12页 |
1.2.2 软件缺陷管理系统和版本控制系统关联机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软件缺陷与软件变更关联机制 | 第15-26页 |
2.2 软件缺陷管理系统 | 第15-19页 |
2.2.1 缺陷的类型 | 第16-17页 |
2.2.2 缺陷的状态 | 第17-18页 |
2.2.3 缺陷的危害度 | 第18-19页 |
2.2.4 软件缺陷信息的提取 | 第19页 |
2.3 版本控制系统 | 第19-22页 |
2.3.1 版本控制系统介绍 | 第19-21页 |
2.3.2 软件变更信息提取 | 第21-22页 |
2.4 软件缺陷与软件变更关联 | 第22-25页 |
2.4.1 缺陷关联 | 第22-23页 |
2.4.2 缺陷关联的表示 | 第23-24页 |
2.4.3 缺陷关联机制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软件缺陷演化状况分析方法 | 第26-51页 |
3.1 软件缺陷的相关概念 | 第26-28页 |
3.1.1 单组件缺陷与多组件缺陷 | 第26-27页 |
3.1.2 内聚和耦合 | 第27-28页 |
3.1.3 软件缺陷的性质 | 第28页 |
3.2 软件缺陷的体系结构模型 | 第28-34页 |
3.2.1 结合缺陷危害度的缺陷度量 | 第29-32页 |
3.2.2 缺陷体系结构分析模型描述 | 第32-34页 |
3.3 软件缺陷体系结构分析 | 第34-40页 |
3.3.1 软件缺陷体系结构版本状况分析 | 第34-37页 |
3.3.2 软件缺陷体系结构演化状况分析 | 第37-40页 |
3.4 缺陷灰色预测模型 | 第40-44页 |
3.4.1 灰色预测模型 | 第41-42页 |
3.4.2 缺陷预测度量值 | 第42页 |
3.4.3 基于灰色模型的软件缺陷预测 | 第42-44页 |
3.5 基于缺陷体系结构演化的软件重构策略 | 第44-50页 |
3.5.1 软件体系结构重构 | 第44-45页 |
3.5.2 重构操作 | 第45-47页 |
3.5.3 基于聚类的软件体系结构重构 | 第47-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原型系统的实现 | 第51-62页 |
4.1 开发环境 | 第51页 |
4.2 SEAS的总体设计 | 第51-53页 |
4.2.1 SEAS的功能架构 | 第51-53页 |
4.2.2 SEAS的信息流模型架构 | 第53页 |
4.3 SEAS数据库的设计 | 第53-56页 |
4.3.1 数据库表关系图 | 第54-55页 |
4.3.2 缺陷和软件变更数据的设计 | 第55-56页 |
4.4 SEAS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56-61页 |
4.4.1 软件缺陷和变更管理 | 第56-58页 |
4.4.2 软件缺陷分析 | 第58-60页 |
4.4.3 软件重构展示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62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