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12-1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H.264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 第14-29页 |
2.1 H.264 视频编码标准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2.1.1 图像、帧和场 | 第14页 |
2.1.2 宏块和片 | 第14-15页 |
2.2 H.264 标准编码器的架构 | 第15-19页 |
2.2.1 H.264 标准编码器的基本结构组成 | 第15-17页 |
2.2.2 H.264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的档次和级别 | 第17-19页 |
2.2.3 H.264 标准的编码结构的分层 | 第19页 |
2.3 H.264 标准编码的关键技术 | 第19-28页 |
2.3.1 帧内预测 | 第19-23页 |
2.3.1.1 4 ×4 亮度预测模式 | 第20-22页 |
2.3.1.2 16×16 亮度预测模式 | 第22-23页 |
2.3.1.3 8 ×8 色度预测模式 | 第23页 |
2.3.2 帧间预测 | 第23-26页 |
2.3.3 变换、量化和熵编码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H.264 标准编码器在 PC 端上的构建及优化 | 第29-54页 |
3.1 编码器参考模型选择 | 第29-31页 |
3.1.1 H.264 标准常用编码器对比 | 第29-30页 |
3.1.2 x264 的编码特性 | 第30-31页 |
3.2 x264 编码器的编码流程 | 第31-39页 |
3.2.1 帧编码流程 | 第32-35页 |
3.2.2 条带编码流程 | 第35-37页 |
3.2.3 宏块编码流程 | 第37-39页 |
3.3 H.264 标准搜索算法的实现及优化 | 第39-49页 |
3.3.1 x264 编码器的设置和参数分析 | 第39-43页 |
3.3.2 x264 编码器重要参数的设定 | 第43-49页 |
3.3.2.1 量化参数 | 第44-46页 |
3.3.2.2 参考帧数目 | 第46-48页 |
3.3.2.3 搜索范围 | 第48页 |
3.3.2.4 搜索精度 | 第48-49页 |
3.4 搜索算法的优化 | 第49-53页 |
3.4.1 并行四步搜索算法 | 第50-52页 |
3.4.2 优化分析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x264 编码器在 TMS320DM6437 上的实现 | 第54-76页 |
4.1 TMS320DM6437 的结构及性能 | 第54-56页 |
4.1.1 DaVinci 技术概述 | 第54-55页 |
4.1.2 TMS320DM6437 的内部结构 | 第55-56页 |
4.2 TMS320DM6437 的软硬件开发环境 | 第56-60页 |
4.2.1 SEED-DEC6437 开发平台 | 第56-58页 |
4.2.2 软件开发环境 | 第58-60页 |
4.3 x264 在 DSP 平台上的移植 | 第60-66页 |
4.3.1 编译器的设置 | 第61页 |
4.3.2 编译 C 文件 | 第61-62页 |
4.3.3 分配存储空间 | 第62-64页 |
4.3.4 DSP/BIOS 的配置 | 第64-66页 |
4.4 x264 在 TMS320DM6437 平台的优化 | 第66-73页 |
4.4.1 编译器级优化 | 第66-68页 |
4.4.2 C 语言级优化 | 第68-70页 |
4.4.3 指令级优化 | 第70-71页 |
4.4.4 线性汇编级优化 | 第71-73页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总结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