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宣传渠道与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0.1 研究动机 | 第9-10页 |
| 0.2 选题说明 | 第10-12页 |
| 0.2.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0.2.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 0.3 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0.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0.4.1 文献法 | 第14-15页 |
| 0.4.2 归纳法 | 第15页 |
| 0.4.3 案例分析方法 | 第15页 |
| 0.5 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0.5.1 难点 | 第15页 |
| 0.5.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1 乡建运动兴起的社会舆论环境与概况 | 第16-22页 |
| 1.1 乡村建设运动的舆论环境 | 第16-19页 |
| 1.1.1 知识分子对现状的思考 | 第16-18页 |
| 1.1.2 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 | 第18-19页 |
| 1.2 乡村建设运动的概况 | 第19-22页 |
| 1.2.1 乡建运动的兴起 | 第19页 |
| 1.2.2 乡村建设的实验和推广 | 第19-20页 |
| 1.2.3 乡建团体从分散到合流 | 第20-22页 |
| 2 乡建运动中的宣传主体与宣传对象 | 第22-27页 |
| 2.1 乡建运动中宣传主体 | 第22-24页 |
| 2.1.1 城市知识分子 | 第22-23页 |
| 2.1.2 乡村建设服务人员 | 第23-24页 |
| 2.2 宣传对象—乡村农民 | 第24-27页 |
| 3 乡建运动中的宣传渠道 | 第27-38页 |
| 3.1 乡村组织 | 第27-30页 |
| 3.1.1 乡农学校 | 第28-29页 |
| 3.1.2 农民自发团体组织 | 第29-30页 |
| 3.2 人际传播渠道 | 第30-33页 |
| 3.2.1 乡建宣传的人际传播渠道 | 第30-31页 |
| 3.2.2 乡建运动中的意见领袖 | 第31-33页 |
| 3.3 大众传媒 | 第33-35页 |
| 3.3.1 大众报刊 | 第33-34页 |
| 3.3.2 电影 | 第34页 |
| 3.3.3 广播无线电 | 第34-35页 |
| 3.4 文艺传播渠道 | 第35-38页 |
| 3.4.1 图画 | 第35-36页 |
| 3.4.2 音乐 | 第36页 |
| 3.4.3 农村戏剧 | 第36-38页 |
| 4 乡建运动中的宣传方法 | 第38-43页 |
| 4.1 亲情感化法 | 第38-39页 |
| 4.2 劝导法 | 第39-40页 |
| 4.3 典型示范法 | 第40-41页 |
| 4.4 提示告诫法 | 第41-42页 |
| 4.5 利益诱导法 | 第42-43页 |
| 结束语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