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1 非线性光学的产生 | 第11-12页 |
1.2 非线性光学原理 | 第12页 |
1.3 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12-16页 |
1.3.1 D-π-A 分子 | 第12-14页 |
1.3.2 D-S-A 分子 | 第14-15页 |
1.3.3 Li 原子掺杂的分子 | 第15-16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碱金属取代金刚烷导致可见光吸收:大的一阶超极化率 | 第18-25页 |
2.1 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2.2 结果讨论 | 第20-24页 |
2.2.1 几何参数和吸收光谱 | 第20-22页 |
2.2.2 静态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 | 第22-24页 |
2.2.3 含频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 第24页 |
2.3 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通过新型的非共价电荷转移的 Li 掺杂效应对于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25-35页 |
3.1 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3.2 结果和讨论 | 第27-34页 |
3.2.1 几何结构 | 第27-28页 |
3.2.1.1 D-S-A 的分子结构 | 第27-28页 |
3.2.1.2 掺入 Li 原子的 D-S-A 的分子结构 | 第28页 |
3.2.2 NICS 值 | 第28-30页 |
3.2.3 电子密度差和 NBO 电荷 | 第30-31页 |
3.2.4 相互作用能(Eint) | 第31页 |
3.2.5 一阶超极化率(βtot) | 第31-33页 |
3.2.6 静态和动态的超瑞利散射值 | 第33-34页 |
3.3 结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锂原子掺杂的对硝基苯胺:锂盐还是锂电子化合物? | 第35-45页 |
4.1 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4.2.1 几何结构与 NICS(0)值 | 第38-40页 |
4.2.2 NBO 电荷和 FMO 分析 | 第40-43页 |
4.2.3 VIP 值,相互作用能和静态一阶超极化率 | 第43-44页 |
4.3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