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西双版纳克木人族群身份的操演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导论第14-63页
    一、研究源起第14-16页
    二、研究现状第16-48页
        (一) 族群身份的建构实践第16-29页
        (二) 学者眼中的克木人第29-48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第48-50页
        (一) 研究思路第48-49页
        (二) 研究方法第49-50页
    四、田野点社会文化背景第50-63页
        (一) 回冷寨区位与沿革第50-54页
        (二) 文化与生活中的傣族群元素第54-63页
第一章 身份内涵的传统来源第63-126页
    第一节 与“他者”对照中的自我表述第64-72页
        一、地位差异的原因第65-68页
        二、固有特征的由来第68-72页
    第二节 外族眼中的“他者”第72-80页
        一、“卡克木”与“卡贺皓”第73-75页
        二、“岔满族”第75-80页
    第三节 宗教生活的“排他”作用第80-124页
        一、洁净空间的建构与维护第81-98页
        二、观念中的认同生成第98-113页
        三、宗教文化的互动与分别第113-124页
    小结第124-126页
第二章 环境变迁与身份内涵调适第126-228页
    第一节 生业变迁中的身份内涵缩减第127-173页
        一、田地生业特征的趋同第128-149页
        二、辅助生业特征的地方性转向第149-173页
    第二节 族际互动中的族群身份延续第173-226页
        一、婚姻关系对身份的维持第174-205页
        二、身份指引下的族际交往第205-226页
    小结第226-228页
第三章 “民族他者”影响下的身份建构第228-306页
    第一节 “民族身份”的建构第229-267页
        一、建构“民族节日”的努力第230-246页
        二、“民族”特征的创制第246-261页
        三、“民族身份”建构中的边界演变第261-267页
    第二节 折衷:“布朗族克木人”第267-304页
        一、由“人”到“族”第268-272页
        二、如何看待新身份第272-289页
        三、“民族”身份的运用第289-304页
    小结第304-306页
结论第306-310页
附录第310-322页
    附录一: 回冷寨“玛格乐”节(2014、2015)第310-315页
    附录二: 2014年“勐捧镇布朗族(克木人)玛格乐节第315-318页
    附录三: 勐腊县2015年度第十三届克木人“玛格乐”节庆典第318-322页
参考文献第322-335页
    中文著作第322-327页
    中文期刊第327-332页
    学位论文第332-333页
    英文文献期刊第333-335页
致谢第335-336页

论文共3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族际通婚对滇西北多民族共生格局的调适与优化
下一篇:低维纳米器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