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动力学性质对材料转换反应可逆性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0页
    1.1 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简介第10-15页
        1.1.1 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及常见电极材料第10-13页
        1.1.2 钠离子电池基本原理及常见电极材料第13-15页
    1.2 几种能量储存机理第15-16页
    1.3 转换反应概述第16-17页
        1.3.1 储锂过程中的转换反应第16-17页
        1.3.2 储钠过程中的转换反应第17页
    1.4 转换反应的主要问题第17-22页
        1.4.1 电极材料的电子电导较低第17-18页
        1.4.2 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大第18-20页
        1.4.3 充放电电位滞后明显第20-22页
        1.4.4 电解液分解第22页
    1.5 转换反应的几种改进方法第22-25页
        1.5.1 减小颗粒尺寸第22-23页
        1.5.2 形成复合物第23页
        1.5.3 形貌和微结构的设计第23-24页
        1.5.4 表面包覆第24页
        1.5.5 掺杂第24页
        1.5.6 电解液的改进第24-25页
    1.6 多孔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第25-28页
        1.6.1 多孔材料应用于锂/钠离子电池中的优势第25页
        1.6.2 多孔材料应用于锂/钠离子电池中的劣势第25-26页
        1.6.3 多孔材料在锂离子/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第26-28页
            1.6.3.1 多孔碳第26页
            1.6.3.2 多孔碳复合物第26-27页
            1.6.3.3 多孔金属氧化物第27-28页
    1.7 本论文主要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多孔碳负载MoS_2脱嵌钠离子过程的转变第30-52页
    2.1 研究背景第30-31页
    2.2 实验方法第31-33页
        2.2.1 材料的制备第31-32页
        2.2.2 样品处理与电池装配第32页
        2.2.3 材料的表征第32页
        2.2.4 计算方法第32-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51页
    2.4 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多孔碳负载MoS_2脱嵌锂离子过程的转变第52-64页
    3.1 研究背景第52-53页
    3.2 实验方法第53-54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54-63页
    3.4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多孔碳负载SiO_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64-75页
    4.1 研究背景第64-65页
    4.2 实验方法第65-67页
        4.2.1 材料制备第65-66页
        4.2.2 材料表征第66-6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4.4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LiNi_(0.85)Co_(0.15)O_2在低电压区的储锂行为第75-87页
    5.1 研究背景第75-76页
    5.2 实验方法第76页
        5.2.1 材料的制备第76页
        5.2.2 材料的表征第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6页
    5.4 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104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体电解质及固态锂电池基础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事故致因理论在某机械企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