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前言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复合材料的理论分析模型 | 第12-14页 |
1.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4-17页 |
1.2.3 有限元分析用于复合材料热应力研究 | 第17-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2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论文意义 | 第19-22页 |
2 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22-28页 |
2.1 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2 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合成工艺 | 第23-25页 |
2.2.1 粉末冶金法 | 第24页 |
2.2.2 原位反应法 | 第24-25页 |
2.2.3 综合方法 | 第25页 |
2.3 制备用材料和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2.3.1 制备材料 | 第25-26页 |
2.3.2 技术方法和路线 | 第26-28页 |
3 热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28-42页 |
3.1 有限单元法 | 第28-33页 |
3.1.1 有限元法数学基础 | 第28-29页 |
3.1.2 有限元的力学基础 | 第29-31页 |
3.1.3 有限元的特性 | 第31-33页 |
3.2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热应力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3.2.1 Eshelby 方法 | 第33-36页 |
3.2.2 基于单胞模型的数值方法 | 第36页 |
3.3 热应力的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36-42页 |
3.3.1 传热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第37页 |
3.3.2 热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37-40页 |
3.3.3 本文热应力的有限元原理 | 第40-42页 |
4 碳化物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42-60页 |
4.1 引言 | 第42-45页 |
4.1.1 ANSYS 中分析热残余应力的过程 | 第42-43页 |
4.1.2 ANSYS 进行热残余应力分析的基本假定和参数说明 | 第43-45页 |
4.2 不同形状颗粒对热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45-54页 |
4.2.1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4.2.2 模型参数确定 | 第45页 |
4.2.3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 | 第45-47页 |
4.2.4 有限元模型载荷和约束 | 第47-48页 |
4.2.5 求解设定 | 第48页 |
4.2.6 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4.3 不同分布情况对热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4-60页 |
4.3.1 实体模型 | 第54-55页 |
4.3.2 物理参数 | 第55页 |
4.3.3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 | 第55-56页 |
4.3.4 有限元模型载荷和约束 | 第56-57页 |
4.3.5 求解设定 | 第57页 |
4.3.6 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5 热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程序的二次开发 | 第60-72页 |
5.1 ANSYS 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 语言)及二次开发 | 第60-63页 |
5.1.1 参数化设计语言中的参数及数组 | 第60-61页 |
5.1.2 ANSYS 的内部函数 | 第61-62页 |
5.1.3 参数化设计语言的流程控制 | 第62-63页 |
5.1.4 用户界面的定制 | 第63页 |
5.2 热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的程序命令 | 第63-66页 |
5.3 热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的二次开发 | 第66-72页 |
5.3.1 参数输入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66-67页 |
5.3.2 物理性能的参数化设计 | 第67-72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