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面临挑战 | 第11页 |
1.1.2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背景 | 第11-12页 |
1.1.3 大量珍稀植物面临灭绝危机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5.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第16-29页 |
2.1 植物园 | 第16-18页 |
2.1.1 植物园的含义 | 第16页 |
2.1.2 植物园的作用 | 第16-17页 |
2.1.3 植物园类别 | 第17-18页 |
2.2 珍稀濒危植物 | 第18-19页 |
2.2.1 珍稀濒危植物产生原因 | 第18页 |
2.2.2 珍稀濒危植物分类 | 第18-19页 |
2.3 秦巴山区珍稀植物 | 第19-25页 |
2.3.1 秦巴山区珍稀植物的基本特征 | 第19页 |
2.3.2 秦巴山区珍稀植物种类 | 第19-25页 |
2.4 珍稀植物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 第25-29页 |
2.4.1 珍稀植物园规划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2.4.2 珍稀植物园规划选址 | 第26-27页 |
2.4.3 珍稀植物园的分区规划 | 第27-28页 |
2.4.4 植物园的道路规划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岚皋县莲花山巴山珍稀植物园规划前期分析 | 第29-36页 |
3.1 项目背景 | 第29页 |
3.1.1 岚皋县概况 | 第29页 |
3.1.2 秦巴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29页 |
3.2 上位规划与区位分析 | 第29-30页 |
3.2.1 上位规划分析 | 第29-30页 |
3.2.2 区位分析 | 第30页 |
3.3 项目区概况 | 第30-33页 |
3.3.1 地理位置 | 第30-31页 |
3.3.2 气候环境 | 第31页 |
3.3.3 地形地貌 | 第31页 |
3.3.4 水资源 | 第31页 |
3.3.5 生物资源 | 第31-32页 |
3.3.6 文化资源 | 第32页 |
3.3.7 旅游资源 | 第32-33页 |
3.4 项目区用地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3.4.1 环境地形分析 | 第33页 |
3.4.2 建设现状和植被分析 | 第33-34页 |
3.5 岚皋县植物特色分析 | 第34-36页 |
3.5.1 自然植被 | 第34-35页 |
3.5.2 草本植物 | 第35页 |
3.5.3 栽培植物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岚皋县莲花山巴山珍稀植物园规划研究 | 第36-58页 |
4.1 规划指导思想 | 第36页 |
4.2 规划理念 | 第36页 |
4.2.1 尊重场地现状,充分利用原有植被 | 第36页 |
4.2.2 合理选择珍稀树种,强化植物特色 | 第36页 |
4.2.3 融入文化特色,营造丰富园林景观 | 第36页 |
4.3 规划定位 | 第36-37页 |
4.3.1 性质定位 | 第36页 |
4.3.2 功能定位 | 第36-37页 |
4.4 规划原则 | 第37页 |
4.5 岚皋县莲花山巴山珍稀植物园规划设计方法讨论 | 第37-38页 |
4.5.1 选择适宜珍稀植物 | 第37页 |
4.5.2 充分利用场地地形 | 第37页 |
4.5.3 尽量保存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 | 第37-38页 |
4.5.4 以植物专类园形式为主 | 第38页 |
4.5.5 植物景观结合人文景观 | 第38页 |
4.6 总体布局 | 第38-39页 |
4.7 分区规划 | 第39-51页 |
4.7.1 秦巴珍稀植物展示区 | 第39-42页 |
4.7.2 经济植物园区 | 第42页 |
4.7.3 珍稀植物专类园区 | 第42-50页 |
4.7.4 特色盆景园区 | 第50-51页 |
4.7.5 入口区 | 第51页 |
4.7.6 自然林地保护区 | 第51页 |
4.8 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 第51-54页 |
4.8.1 入口广场 | 第51-52页 |
4.8.2 竹林雅境 | 第52页 |
4.8.3 蝴蝶花廊 | 第52-53页 |
4.8.4 和平广场 | 第53页 |
4.8.5 兰亭 | 第53-54页 |
4.8.6 文化广场 | 第54页 |
4.9 专项规划 | 第54-58页 |
4.9.1 交通路线规划 | 第54-55页 |
4.9.2 科普展示系统规划 | 第55-56页 |
4.9.3 基础设施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