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钢的组织与性能论文

超高强度双相钢中残留奥氏体的调控及其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超高强度双相钢强塑性机制与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第13-15页
        1.2.1 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第13-14页
        1.2.2 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的组织特点第14-15页
    1.3 超高强度双相钢的研究现状第15-24页
        1.3.1 低温贝氏体钢第15-18页
        1.3.2 Q&P马氏体钢第18-21页
        1.3.3 低温贝氏体钢与淬火-碳分配马氏体钢的力学和磨损性能第21-24页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34页
    2.1 成分设计第26页
    2.2 热处理工艺设定理论依据第26-27页
        2.2.1 MUCG83软件第26-27页
        2.2.2 Gleeble3500测定相变点第27页
    2.3 显微组织观察与表征第27-31页
        2.3.1 光学显微镜的观察第27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第27-28页
        2.3.3 透射电镜观察第28-29页
        2.3.4 X射线衍射确定物相的体积分数第29-31页
        2.3.5 电子背散射衍射测定组织的晶粒大小第31页
        2.3.6 电子探针微量分析测定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第31页
    2.4 力学性能和磨损性能测试第31-34页
        2.4.1 拉伸性能测试第31-32页
        2.4.2 V型缺口夏比摆锤冲击测试第32页
        2.4.3 显微硬度测试第32页
        2.4.4 纳米压痕微观硬度测试第32-33页
        2.4.5 三体磨料磨损实验第33-34页
第三章 Ni对低温贝氏体转变和残留奥氏体的影响第34-46页
    3.1 前言第34页
    3.2 热处理工艺设计第34-37页
        3.2.1 化学成分与设计依据第34-37页
        3.2.2 热处理工艺第37页
    3.3 实验结果第37-43页
        3.3.1 相变显微组织第37-39页
        3.3.2 力学性能第39-40页
        3.3.3 残留奥氏体的形貌第40-41页
        3.3.4 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第41-42页
        3.3.5 残留奥氏体的尺寸第42-43页
    3.4 讨论第43-44页
        3.4.1 Ni元素对低温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影响第43页
        3.4.2 Ni元素对低温贝氏体转变中残留奥氏体的影响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残留奥氏体对超高强双相钢抗磨损性能的影响第46-63页
    4.1 前言第46-47页
    4.2 热处理工艺设计第47-49页
        4.2.1 化学成分与设计依据第47-48页
        4.2.2 热处理工艺第48-49页
    4.3 实验结果第49-58页
        4.3.1 相变显微组织第49-51页
        4.3.2 力学性能第51页
        4.3.3 三体磨料磨损性能第51-54页
        4.3.4 磨损表面形貌第54-55页
        4.3.5 碳元素分布第55-58页
    4.4 讨论第58-61页
        4.4.1 残留奥氏体稳定性对三体磨料磨损的影响第58-60页
        4.4.2 碳含量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第60-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63-65页
    5.1 全文总结第63页
    5.2 课题展望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73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SMA驱动器精密定位技术研究
下一篇:超低碳5Mn钢焊接过程组织演变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