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法 | 第16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三、访谈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7-20页 |
第一章 共享心智模型视野下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基本概述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创新团队相关概念的论述 | 第20-24页 |
一、群体、团体和团队 | 第20-22页 |
二、创新与创造的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三、创新团队与大学生创新团队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基本内涵 | 第24-26页 |
一、心智模型 | 第25页 |
二、共享心智模型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创新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发展阶段 | 第26-28页 |
一、初始期 | 第26页 |
二、碰撞期 | 第26页 |
三、联结期 | 第26-27页 |
四、成熟期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共享心智模型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团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8-44页 |
第一节 问卷实施的过程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第28-32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8页 |
二、调查工具 | 第28-29页 |
三、调查过程 | 第29-32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一、共享心智模型视野下的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团队现状调查 | 第32-38页 |
二、调查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 第38-40页 |
第三节 针对团队创新成员的访谈与分析 | 第40-41页 |
一、访谈法实施的过程和基本内容 | 第40-41页 |
第四节 高绩效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典型特征 | 第41-44页 |
一、凝心聚力构建共享心智模型 | 第41-42页 |
二、团队成员多学科融合知识共享 | 第42页 |
三、团队研究凸显创新性与独特性 | 第42页 |
四、团队成员具有浓厚的合作精神 | 第42-43页 |
五、团队内外部实现有效沟通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创新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制约创新团队发展的瓶颈 | 第44-48页 |
第一节 共享心智模型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一、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绩效的关系 | 第44页 |
二、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沟通的关系 | 第44-45页 |
三、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 | 第45页 |
第二节 制约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团队建设的瓶颈 | 第45-48页 |
一、团队创新文化氛围薄弱 | 第45-46页 |
二、团队自组织特性不突出 | 第46页 |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 第46-47页 |
四、针对团队成员的激励方式单一 | 第47页 |
五、团队成员实践操作条件有限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共享心智模型视野下提升大学生创新团队管理效能的对策 | 第48-60页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第48-51页 |
一、从政策上促进创新团队建设 | 第48-49页 |
二、投入充足资金保障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有效运行 | 第49页 |
三、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学校层面 | 第51-55页 |
一、建立注重共享心智模型的团队创新的课程体系 | 第51-52页 |
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团队的长效机制,推进共享心智模型的运行 | 第52-53页 |
三、实行科学的绩效评估,建立高效的激励制度 | 第53-54页 |
四、打造共享心理模型视野下团队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学生团队层面 | 第55-60页 |
一、建立共同愿景,强化目标管理 | 第55-57页 |
二、从创新文化上推动团队建设,推进团队共享心理模型的运行 | 第57页 |
三、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提升学生创新团队整体知识创新水平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附录1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