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的产生 | 第16-22页 |
一、空间生产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6-18页 |
(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 第16页 |
(二) 城市中心的衰退和管理危机 | 第16-17页 |
(三) 社会运动和城市危机的加剧 | 第17-18页 |
二、空间生产理论产生的理论来源 | 第18-22页 |
(一) 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和异化思想 | 第18-19页 |
(二) 尼采虚无主义 | 第19-20页 |
(三)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学理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的思想沿革 | 第22-30页 |
一、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奠基 | 第22-25页 |
(一) 日常生活的异化与批判 | 第22-23页 |
(二)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空间化转向 | 第23-24页 |
(三) 空间化是对日常生活的战略性规划 | 第24-25页 |
二、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核心突破口:城市问题 | 第25-30页 |
(一) 都邑、工业化与都市化 | 第25-27页 |
(二) 城市的权利 | 第27-28页 |
(三) 城市革命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的内容 | 第30-46页 |
一、列斐伏尔对空间的阐释 | 第30-34页 |
(一) 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容器 | 第30-31页 |
(二) 空间的类型 | 第31-33页 |
(三) 空间的三重辩证 | 第33-34页 |
二、空间的生产 | 第34-38页 |
(一) 作为生产方式的空间生产 | 第34-35页 |
(二) 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 | 第35-36页 |
(三) 空间生产的历史方式 | 第36-38页 |
三、空间生产的深层指向:对当代资本关系的批判 | 第38-42页 |
(一) 当代资本主义空间的功能和特征 | 第38-39页 |
(二) 空间生产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39-41页 |
(三) 空间发展包含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冲突 | 第41-42页 |
四、空间生产理论的政治策略:“差异空间”的生产 | 第42-46页 |
(一) “差异空间”的内容 | 第42-43页 |
(二) 走向差异空间的步骤 | 第43-45页 |
(三) 都市化的日常生活是“差异空间”生产的契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空间生产理论的评价与启示 | 第46-53页 |
一、空间生产理论的贡献 | 第46-49页 |
(一)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 第46-47页 |
(二) 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研究的影响 | 第47-49页 |
二、空间生产理论的不足 | 第49-50页 |
(一) 阐述空间问题的主观化 | 第49页 |
(二) 缺乏总体的历史性视野 | 第49-50页 |
(三) 注重理论,缺少实践 | 第50页 |
三、空间生产理论对中国空间生产的启示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