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1.2.1 干旱生境的生态特征及治理现状 | 第14-17页 |
1.2.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机理 | 第17-20页 |
1.2.3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 第20-21页 |
1.2.4 桑树的抗逆性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5 桑树的价值及发展前景 | 第23-2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桑树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27-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计 | 第27页 |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7-28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2.1 干旱胁迫对桑树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2 干旱胁迫对桑树根冠比的影响 | 第30页 |
2.2.3 干旱胁迫对桑树根表面积和比根面积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4 干旱胁迫对桑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5 干旱胁迫对桑树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6 干旱胁迫对桑树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7 干旱胁迫对桑树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2.3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桑树对石漠化地区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37-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1.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3.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8-39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2.1 不同处理组桑树根的向性生长情况 | 第40-41页 |
3.2.2 不同处理组桑树的生长状况 | 第41-42页 |
3.2.3 不同处理组桑树光合色素含量 | 第42页 |
3.2.4 不同处理组桑树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42-44页 |
3.2.5 不同处理组桑树的抗氧化酶系统 | 第44页 |
3.3 讨论 | 第44-49页 |
第四章 干旱炼苗后的桑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49-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1.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计 | 第49页 |
4.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9-50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4.2.1 炼苗后桑树的株高和地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1页 |
4.2.2 炼苗后桑树的根冠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1-52页 |
4.2.3 炼苗后桑树的根面积和比根面积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2-53页 |
4.2.4 炼苗后桑树的根系活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3页 |
4.2.5 炼苗后桑树的叶水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3-54页 |
4.2.6 炼苗后桑树的光合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4-55页 |
4.2.7 炼苗后桑树的叶片脱落酸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5页 |
4.3 讨论 | 第55-59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59-61页 |
5.1 干旱胁迫下桑树的生长和生理特性变化规律 | 第59页 |
5.2 干旱胁迫下桑树的适应机理及耐受程度 | 第59页 |
5.3 进一步提高桑树抗旱性的方法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