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意义、创新及不足 | 第9页 |
1.2 皮亚杰生平 | 第9-12页 |
第二章 发生认识论概述 | 第12-27页 |
2.1 感知-运动阶段 | 第13-19页 |
2.1.1 第 1 亚阶段 | 第13-14页 |
2.1.2 第 2 亚阶段 | 第14-15页 |
2.1.3 第 3 亚阶段 | 第15-16页 |
2.1.4 第 4 亚阶段 | 第16-17页 |
2.1.5 第 5 亚阶段 | 第17页 |
2.1.6 第 6 亚阶段 | 第17-19页 |
2.2 前运算阶段 | 第19-22页 |
2.2.1 前概念期 | 第19-20页 |
2.2.2 直觉期 | 第20-22页 |
2.3 具体运算阶段 | 第22-23页 |
2.4 形式运算阶段 | 第23-24页 |
2.5 认识发展与科学发展的相似性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发生认识论的特点与影响 | 第27-38页 |
3.1 发生认识论的特点 | 第27-33页 |
3.1.1 多学科的理论来源 | 第27-29页 |
3.1.2 实证的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3.1.3 跨学科的理论特点 | 第31-33页 |
3.2 发生认识论对西方学界的影响 | 第33-37页 |
3.2.1 发生认识论对其后认识论研究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发生认识论对儿童心理学的影响 | 第34页 |
3.2.3 发生认识论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4 发生认识论对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发生认识论对中国学界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发生认识论相关评论分析 | 第38-53页 |
4.1 对发生认识论研究方法评论的分析 | 第38-39页 |
4.2 对阶段划分评论的分析 | 第39-44页 |
4.2.1 对感知-运动阶段评论的分析 | 第40-42页 |
4.2.2 对前运算阶段评论的分析 | 第42-44页 |
4.3 对社会文化因素评论的分析 | 第44-45页 |
4.4 对发生认识论生物学基础评论的分析 | 第45-46页 |
4.5 关于认识图式转变与科学范式转换评论的分析 | 第46-48页 |
4.6 中国学者关于发生认识论评论的分析 | 第48-51页 |
4.7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