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法律问题探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概况第9-22页
    1.1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的发展历程第9-12页
        1.1.1 探索起步阶段(1992—1998年)第9-10页
        1.1.2 试点建设阶段(1998—2000年)第10-11页
        1.1.3 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9年)第11页
        1.1.4 规范完善阶段(2009—至今)第11-12页
    1.2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的社会功能第12-15页
        1.2.1 信用扩大功能第12-13页
        1.2.2 风险配置功能第13-14页
        1.2.3 资金配置功能第14页
        1.2.4 企业孵化器功能第14-15页
    1.3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的法律地位第15-19页
        1.3.1 投资担保公司是独立的法人第15-16页
        1.3.2 投资担保公司是特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16-17页
        1.3.3 投资担保公司具有明确的类型第17-19页
    1.4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的运作模式第19-22页
        1.4.1 商业化运作模式第19-20页
        1.4.2 政府主导型模式第20-21页
        1.4.3 混合资本模式第21-22页
第二章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第22-37页
    2.1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立法及政策概况第22-24页
        2.1.1 有关投资担保公司的法律第22页
        2.1.2 有关投资担保公司的部门规章第22-23页
        2.1.3 有关投资担保公司的政策第23-24页
    2.2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设立中的法律问题第24-26页
        2.2.1 设立条件不规范第24-25页
        2.2.2 设立程序缺乏统一性第25-26页
    2.3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经营中的法律问题第26-29页
        2.3.1 投资担保公司超出经营范围的法律问题第26页
        2.3.2 担保理财业务存在合法性争议第26-27页
        2.3.3 法定业务范围有待拓宽第27-28页
        2.3.4 对外担保决策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28-29页
    2.4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的监管法律问题第29-32页
        2.4.1 温州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引发的监管思考第29-30页
        2.4.2 监管制度不健全第30-32页
    2.5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第32-37页
        2.5.1 投资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散渠道不畅第32-35页
        2.5.2 信用评级立法不完善第35页
        2.5.3 信用担保资金的补充机制不完善第35-36页
        2.5.4 投资担保公司的风险内控法制不健全第36-37页
第三章 完善我国投资担保公司立法的建议第37-48页
    3.1 投资担保公司设立方面第37-38页
        3.1.1 规范投资担保公司的设立条件第37页
        3.1.2 统一投资担保公司的设立程序第37-38页
    3.2 投资担保公司经营方面第38-41页
        3.2.1 增加投资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第38-39页
        3.2.2 明确超出业务经营范围的效力问题第39页
        3.2.3 规范投资担保公司的对外担保决策程序第39-40页
        3.2.4 规范担保理财业务的管理规则第40-41页
    3.3 投资担保公司监管方面第41-44页
        3.3.1 完善投资担保公司监管立法第41-42页
        3.3.2 确立政府单一监管主体第42页
        3.3.3 扩展监管对象的范围第42-43页
        3.3.4 实行投资担保业审慎监管原则第43-44页
    3.4 投资担保公司相关制度建设第44-48页
        3.4.1 健全投资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散机制第44-45页
        3.4.2 完善信用评级立法第45-46页
        3.4.3 健全信用担保资金的补充机制第46页
        3.4.4 健全投资担保公司的风险内控法律制度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瑕疵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及补救
下一篇: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