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叶酸靶向的还原敏感星形共聚物胶束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环境响应型药物载体第13-18页
        1.2.1 pH敏感型第13-15页
        1.2.2 还原敏感型第15-17页
        1.2.3 温度敏感型第17-18页
        1.2.4 其他环境响应型第18页
    1.3 载体的靶向与细胞内在化第18-20页
        1.3.1 主要的细胞内在化方式第18页
        1.3.2 靶向修饰与内在化的促进第18-20页
    1.4 聚合物胶束第20-26页
        1.4.1 高分子聚合物载体概述第20-22页
        1.4.2 聚合物胶束的特点第22-23页
        1.4.3 聚合物胶束常用载体材料第23-25页
        1.4.4 载药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第25-26页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第26-28页
第2章 聚醚-聚酯高分子的合成及胶束表征第28-43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9-31页
        2.1.1 实验试剂第29页
        2.1.2 实验仪器第29-31页
    2.2 叶酸靶向和还原敏感的星形共聚物的合成第31-33页
        2.2.1 星形聚己内酯的合成第31页
        2.2.2 氨基化聚乙二醇的合成第31-32页
        2.2.3 叶酸靶向和还原敏感的星形共聚物的合成第32-33页
    2.3 材料的表征第33-34页
        2.3.1 核磁共振氢谱(~1H-NMR)第33页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33页
        2.3.3 凝胶渗透色谱(GPC)第33-34页
    2.4 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34-35页
        2.4.1 胶束的制备第34页
        2.4.2 临界胶束浓度(CMC)检测第34页
        2.4.3 胶束的粒径测定第34页
        2.4.4 胶束的形貌表征第34-35页
        2.4.5 胶束的氧化还原敏感性第35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5-42页
        2.5.1 星形共聚物的表征第35-39页
        2.5.2 星形共聚物胶束的表征第39-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星形共聚物胶束的体外实验研究第43-54页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3-44页
        3.1.1 实验试剂第43-44页
        3.1.2 实验仪器第44页
    3.2 星形共聚物胶束的药物释放研究第44-45页
        3.2.1 载药胶束制备和载药量测定第44-45页
        3.2.2 载药胶束的药物释放行为第45页
    3.3 星形共聚物胶束的相关细胞实验第45-47页
        3.3.1 材料的细胞毒性第45-46页
        3.3.2 聚合物胶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第46页
        3.3.3 聚合物胶束的细胞吞噬情况考察第46-4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3.4.1 胶束的载药与药物释放第47-50页
        3.4.2 聚合物胶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第50页
        3.4.3 聚合物胶束的细胞吞噬情况第50-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星形共聚物胶束的体内实验研究第54-64页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54-55页
        4.1.1 实验试剂第54页
        4.1.2 实验仪器第54-55页
    4.2 动物实验及实验方法第55-56页
        4.2.1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第55页
        4.2.2 活体成像考察药物的体内分布第55页
        4.2.3 载药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第55-56页
        4.2.4 组织学分析第56页
        4.2.5 统计学分析第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2页
        4.3.1 药物的体内分布第56-57页
        4.3.2 体内抗肿瘤效率第57-60页
        4.3.3 组织学分析第60-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结论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1,6-二氮杂萘并咪唑酮结构的c-Met抑制剂和新型CXCR4抑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SnO2和Bi基催化剂电催化还原CO2至甲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