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 | 第11-16页 |
一、时代划分的依据 | 第11-12页 |
二、《暗香》《疏影》同题词界说 | 第12-16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一、姜夔《暗香》《疏影》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二、《红情》《绿意》等其它研究 | 第20-21页 |
三、“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产生之背景与理论环境 | 第24-46页 |
第一节 词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 第25-33页 |
一、朱彝尊 | 第25-30页 |
二、厉鹗 | 第30-32页 |
三、张惠言等其它词坛领袖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词社的形成 | 第33-39页 |
一、越台词社 | 第33-36页 |
二、九秋社 | 第36-38页 |
三、韩江吟社等其它词社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文人的自我追慕 | 第39-45页 |
一、宋翔凤 | 第39-42页 |
二、王昶 | 第42-43页 |
三、吴蔚光等其余词人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整体性特征与个体性差异 | 第46-80页 |
第一节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整体性特征 | 第46-69页 |
一、词多咏物 | 第46-50页 |
二、善于用典 | 第50-59页 |
三、善用虚字 | 第59-66页 |
四、崇尚清雅 | 第66-69页 |
第二节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个体性差异 | 第69-80页 |
一、纤柔细腻的女性词 | 第69-72页 |
二、有身世之感的咏物词 | 第72-75页 |
三、追求陌生化的禁体词 | 第75-77页 |
四、其他别具特色的词 | 第77-80页 |
第四章 《暗香》《疏影》同题创作的意义及其局限 | 第80-90页 |
第一节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创作的意义 | 第80-84页 |
一、促进词学的兴盛繁荣 | 第80页 |
二、影响词人填词观念,提高词人创作技艺 | 第80-82页 |
三、增进词人情谊,抒发群体怀抱 | 第82-84页 |
第二节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创作的局限 | 第84-89页 |
一、模拟痕迹略为明显 | 第84-85页 |
二、过分雕琢以致词意晦涩 | 第85-87页 |
三、部分作品缺乏真情实意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结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附录 | 第96-118页 |
附录A | 第96-113页 |
附录B | 第113-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