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水质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水质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2.2 机理性水质模型 | 第12-14页 |
1.2.3 非机理性水质模型 | 第14-17页 |
1.2.4 基于输入响应关系的水质模型 | 第17-18页 |
1.2.5 小结 | 第18-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第二松花江研究区域水质状况分析 | 第22-33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5页 |
2.1.1 流域水文水质特征 | 第23页 |
2.1.2 主要支流概况 | 第23-24页 |
2.1.3 主要污染源调查 | 第24页 |
2.1.4 地下水水文水质特征 | 第24-25页 |
2.1.5 哈达山水库概况 | 第25页 |
2.2 研究区域主要断面水质现状评价 | 第25-29页 |
2.2.1 评价因子及监测结果 | 第25-26页 |
2.2.2 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 | 第26-28页 |
2.2.3 水质现状评价结论 | 第28-29页 |
2.3 松林断面水质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 第29-33页 |
2.3.1 方法选择与步骤 | 第29-31页 |
2.3.2 影响因子分析及结论 | 第31-33页 |
第3章 第二松花江松林断面输入响应模型构建 | 第33-45页 |
3.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3.1.1 河流和水库水质模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3.1.2 多河段河流的概化 | 第34-35页 |
3.2 输入响应模型的推导 | 第35-40页 |
3.2.1 上游来水对断面浓度的贡献 | 第36-37页 |
3.2.2 沿河排污或支流汇入对断面浓度的贡献 | 第37-38页 |
3.3.3 地下水补给对断面浓度的贡献 | 第38-40页 |
3.3 输入响应模型的可行性检验 | 第40-45页 |
3.3.1 主要的设计条件及参数确定 | 第40-43页 |
3.3.2 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45页 |
第4章 第二松花江松林断面水质影响因素贡献及变化灵敏性分析 | 第45-59页 |
4.1 松林断面水质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分析 | 第45-47页 |
4.2 松林断面水质变化对影响因素变化的灵敏性分析 | 第47-59页 |
4.2.1 松林断面水质变化对影响因素变化的灵敏度计算 | 第47-51页 |
4.2.2 上游来水水质、水量变化的灵敏性分析 | 第51-52页 |
4.2.3 沿河排污水质、水量变化的灵敏性分析 | 第52-53页 |
4.2.4 支流汇入水质、水量变化的灵敏性分析 | 第53-55页 |
4.2.5 地下水补给水质、水量变化的灵敏性分析 | 第55-56页 |
4.2.6 哈达山水库蓄水量变化的灵敏性分析 | 第56-57页 |
4.2.7 各影响因素变化的灵敏性综合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5.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