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湖泊的氮循环 | 第11-14页 |
1.2 蓝藻与湖泊中氮素的相互影响 | 第14-18页 |
1.2.1 氮素对湖泊中蓝藻生长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2 蓝藻对湖泊中氮素的影响 | 第15-18页 |
1.3 蓝藻的资源化利用 | 第18-19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1-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1 实验藻种及培养 | 第21页 |
2.1.2 底泥及其驯化 | 第21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2.3 底泥-水界面反硝化系统的构建 | 第22-24页 |
2.4 微囊藻的收集及藻粉的制备 | 第24页 |
2.5 蓝藻的加压处理 | 第24-25页 |
2.6 测定方法 | 第25-28页 |
3 不同状态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28-48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设置 | 第28-31页 |
3.2.1 不同状态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溶解氧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2 不同底泥-水界面条件对微囊藻胞内物质释放的影响 | 第29页 |
3.2.3 不同状态的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氮素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4 不同生物量活体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5 微囊藻群体颗粒加氮反硝化实验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7页 |
3.3.1 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溶解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底泥-水界面环境对微囊藻释放物的影响 | 第32-36页 |
3.3.3 不同状态的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4 不同生物量活体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40-44页 |
3.3.5 微囊藻群体颗粒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微囊藻作为底泥-水界面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研究 | 第48-71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设置 | 第49-51页 |
4.2.1 硝酸盐去除模拟实验 | 第49-51页 |
4.2.2 硝酸盐去除小试研究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9页 |
4.3.1 氮限制培养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反硝化过程的促进作用 | 第51-59页 |
4.3.2 加压处理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反硝化过程的促进作用 | 第59-62页 |
4.3.3 微囊藻对硝酸盐去除促进作用的小试研究 | 第62-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结论 | 第71-7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72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