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气候因素是影响建筑的关键要素 | 第11页 |
1.1.2 近代环境和能源问题对建筑的影响 | 第11页 |
1.1.3 新农村建设面对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文献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3.2 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 第13-14页 |
1.3.4 聚落环境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1.5.1 传统聚落 | 第18-19页 |
1.5.2 空间形态 | 第19页 |
1.5.3 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 第19-20页 |
1.5.4 气候适应性 | 第20-2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2 人、聚落与气候的适应性 | 第23-37页 |
2.1 生物和人对气候的适应性 | 第23-24页 |
2.2 气候 | 第24-28页 |
2.2.1 气候概念 | 第24-25页 |
2.2.2 影响建筑的气候要素 | 第25-26页 |
2.2.3 气候区划 | 第26-28页 |
2.3 传统聚落适应气候的不同层面 | 第28-31页 |
2.3.1 宏观层面 | 第29页 |
2.3.2 中观层面 | 第29-30页 |
2.3.3 微观层面 | 第30-31页 |
2.4 建筑气候设计相关原理 | 第31-35页 |
2.4.1 与人体热舒适相关要素 | 第31-32页 |
2.4.2 热环境对被动式设计策略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3 聚落气候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形态及案例类型划分 | 第37-61页 |
3.1 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形态及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3.1.1 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 第37页 |
3.1.2 影响传统聚落空间形成的因素 | 第37-39页 |
3.2 基于小气候影响范围内的传统聚落划分 | 第39-58页 |
3.2.1 划分依据 | 第39-41页 |
3.2.2 传统聚落案例分类汇总 | 第41-58页 |
3.3 沟谷型传统聚落的类型特点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沟谷型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形态解析 | 第61-81页 |
4.1 沟谷型传统聚落案例汇总 | 第61-62页 |
4.2 沟谷型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形态的要素构成 | 第62-69页 |
4.2.1 山 | 第62-65页 |
4.2.2 水 | 第65-66页 |
4.2.3 林 | 第66-68页 |
4.2.4 田 | 第68页 |
4.2.5 建筑 | 第68-69页 |
4.3 沟谷型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形态的层次构成 | 第69-78页 |
4.3.1 聚落外部环境 | 第69-71页 |
4.3.2 聚落内部环境 | 第71-74页 |
4.3.3 单体民居 | 第74-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5 典型沟谷型传统聚落案例适应气候特点解析 | 第81-109页 |
5.1 传统聚落物理环境模拟软件及数据来源 | 第81-82页 |
5.1.1 PHOENICS | 第81页 |
5.1.2 WeatherTool | 第81页 |
5.1.3 几何模型的绘制方法 | 第81-82页 |
5.2 典型沟谷型传统聚落案例选取 | 第82页 |
5.3 新疆麻扎村 | 第82-86页 |
5.3.1 聚落气候分析 | 第82-83页 |
5.3.2 外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83-84页 |
5.3.3 内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84-85页 |
5.3.4 单体民居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85-86页 |
5.3.5 严寒气候区聚落环境空间形态调节模式 | 第86页 |
5.4 韩城党家村 | 第86-89页 |
5.4.1 聚落气候分析 | 第86-87页 |
5.4.2 外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87页 |
5.4.3 内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87-88页 |
5.4.4 单体民居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88页 |
5.4.5 寒冷气候区聚落环境空间形态调节模式 | 第88-89页 |
5.5 西递古村落 | 第89-93页 |
5.5.1 聚落气候分析 | 第89-90页 |
5.5.2 外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90-91页 |
5.5.3 内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91-92页 |
5.5.4 单体民居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92-93页 |
5.6 芋头村 | 第93-97页 |
5.6.1 聚落气候分析 | 第93-94页 |
5.6.2 外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94-95页 |
5.6.3 内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95-96页 |
5.6.4 单体民居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96页 |
5.6.5 夏热冬冷气候区聚落环境空间形态调节模式 | 第96-97页 |
5.7 石桥村 | 第97-100页 |
5.7.1 聚落气候分析 | 第97-98页 |
5.7.2 外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98-99页 |
5.7.3 内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99-100页 |
5.7.4 单体民居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100页 |
5.8 桥溪村 | 第100-104页 |
5.8.1 聚落气候分析 | 第101页 |
5.8.2 外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101-103页 |
5.8.3 内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103-104页 |
5.8.4 单体民居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104页 |
5.8.5 夏热冬暖气候区聚落环境空间形态调节模式 | 第104页 |
5.9 九溪村 | 第104-107页 |
5.9.1 聚落气候分析 | 第104-105页 |
5.9.2 外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105-106页 |
5.9.3 内部环境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106页 |
5.9.4 单体民居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特点 | 第106-107页 |
5.9.5 温和气候区聚落环境空间形态调节模式 | 第107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5页 |
6.1 总结 | 第109-113页 |
6.2 展望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图表目录 | 第123-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