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10页 |
1.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历史文化村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 第11页 |
1.2.2 古村镇 | 第11-12页 |
1.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关于羊楼洞古镇研究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对象 | 第16页 |
1.4.2 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1.4.3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1.5.2 研究的框架 | 第19-20页 |
2.羊楼洞古镇概述 | 第20-26页 |
2.1 古镇地理自然状况分析 | 第21-22页 |
2.1.1 区域位置 | 第21-22页 |
2.1.2 地理特征 | 第22页 |
2.1.3 气候状况 | 第22页 |
2.2 古镇的历史发展沿革及其文化渊源 | 第22-25页 |
2.2.1 历史发展沿革 | 第22-24页 |
2.2.2 文化渊源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基于茶文化下的羊楼洞古镇物质空间环境研究与分析 | 第26-44页 |
3.1 古镇总体结构布局及其建筑分布的研究 | 第26-28页 |
3.1.1 总体结构布局 | 第26-28页 |
3.1.2 总体建筑分布 | 第28页 |
3.2 古镇物质空间环境分析 | 第28-40页 |
3.2.1 古镇街巷空间分析 | 第28-34页 |
3.2.2 古镇空间节点布局分析 | 第34-35页 |
3.2.3 古镇建筑单体分析 | 第35-40页 |
3.3 茶文化典型空间分析 | 第40-42页 |
3.3.1 茶棚 | 第40页 |
3.3.2 茶行屋 | 第40-42页 |
3.3.3 茶馆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羊楼洞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的研究 | 第44-60页 |
4.1 羊楼洞古镇茶业发展历史 | 第44-47页 |
4.1.1 羊楼洞古镇茶业的历史渊源 | 第44页 |
4.1.2 羊楼洞古镇茶业的发展历程 | 第44-47页 |
4.1.3 羊楼洞古镇茶业的现状 | 第47页 |
4.2 羊楼洞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 | 第47-54页 |
4.2.1. 洞茶 | 第47-51页 |
4.2.2 鸡公车与车局 | 第51-52页 |
4.2.3 茶厂 | 第52-54页 |
4.3 羊楼洞茶文化的精神表现 | 第54-59页 |
4.3.1 产销区的洞茶饮用习俗 | 第54-55页 |
4.3.2 洞茶与传统民俗文化 | 第55-57页 |
4.3.4 洞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羊楼洞古镇与茶文化相互支持的关系研究 | 第60-70页 |
5.1 历史文化村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60-62页 |
5.2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 第62-65页 |
5.2.1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 第62-63页 |
5.2.2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与联系 | 第63-65页 |
5.3 羊楼洞古镇传统建筑环境与茶文化的相互关系 | 第65-69页 |
5.3.1 古镇传统建筑环境对其茶文化的承载作用 | 第65-67页 |
5.3.2 洞茶文化对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的影响 | 第67-69页 |
5.3.3 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 第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羊楼洞古镇及其茶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 | 第70-104页 |
6.1 羊楼洞古镇及其茶文化现状研究 | 第70-78页 |
6.1.1 羊楼洞古镇及其茶文化的保护现状调查 | 第70-72页 |
6.1.2 羊楼洞古镇及其茶文化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72-74页 |
6.1.3 羊楼洞古镇及其茶文化的现状问卷调查 | 第74-78页 |
6.2 羊楼洞古镇整体保护的要素和基本原则 | 第78-82页 |
6.2.1 羊楼洞古镇整体保护要素 | 第78-79页 |
6.2.2 羊楼洞古镇保护基本原则 | 第79-82页 |
6.3 羊楼洞古镇保护范围划定 | 第82-84页 |
6.3.1 核心保护区范围及保护措施 | 第82-83页 |
6.3.2 建设控制区范围及保护措施 | 第83页 |
6.3.3 环境协调区范围及保护措施 | 第83-84页 |
6.4 羊楼洞古镇与茶文化整体性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方案 | 第84-102页 |
6.4.1 基于物质空间环境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85-92页 |
6.4.2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92-94页 |
6.4.3 古镇居民的保护 | 第94-96页 |
6.4.4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旅游开发 | 第96-10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7.结论 | 第104-108页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7.1.1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7.1.2 主要创新点 | 第105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图录 | 第114-118页 |
表录 | 第118-120页 |
附录 1 | 第120-122页 |
附录 2 | 第122-124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