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 第12-16页 |
1.2.1 分根区交替灌溉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不同水分条件下作物生理指标响应规律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作物水分亏缺判别指标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4 基于茎流蒸腾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 | 第18-22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18页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3 试验设计及测定项目 | 第19-21页 |
2.3.1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3.2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0-21页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交替沟灌玉米茎秆直径、叶温及茎流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33页 |
3.1 交替沟灌条件下玉米茎秆直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7页 |
3.1.1 交替沟灌玉米茎秆直径变化规律 | 第22-24页 |
3.1.2 玉米茎秆直径指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24-27页 |
3.2 交替沟灌条件下玉米冠层叶温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3.2.1 交替沟灌玉米冠层叶温变化规律 | 第27页 |
3.2.2 玉米冠层叶温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27-29页 |
3.3 交替沟灌条件下玉米茎流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3.3.1 交替沟灌玉米茎流速率变化规律 | 第29-30页 |
3.3.2 玉米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30-32页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交替沟灌玉米茎秆直径水分亏缺诊断指标研究 | 第33-42页 |
4.1 基于茎秆直径日最大收缩量和日增长量的水分亏缺诊断研究 | 第33-35页 |
4.1.1 不同生育期内MDS和DI变化规律 | 第33-34页 |
4.1.2 玉米茎直径MDS、DI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 第34-35页 |
4.2 基于茎秆直径信号强度的水分亏缺诊断研究 | 第35-41页 |
4.2.1 不同生育期内茎秆直径信号强度变化规律 | 第35-38页 |
4.2.2 不同生育期内信号强度指标适用性分析 | 第38-39页 |
4.2.3 讨论 | 第39-41页 |
4.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交替沟灌玉米叶温水分亏缺诊断指标研究 | 第42-55页 |
5.1 基于玉米冠层叶气温差的水分亏缺诊断研究 | 第42-45页 |
5.1.1 玉米冠层叶气温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42-43页 |
5.1.2 玉米冠层叶气温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3-44页 |
5.1.3 交替沟灌玉米抽穗期临界冠层叶气温差的确定 | 第44-45页 |
5.2 交替沟灌玉米基于冠层叶温的水分胁迫指数研究 | 第45-54页 |
5.2.1 模型原理与方法 | 第46-48页 |
5.2.2 CWSI经验模型与理论模型比较 | 第48-51页 |
5.2.4 交替沟灌玉米CWSI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 第51-52页 |
5.2.5 讨论 | 第52-54页 |
5.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交替沟灌玉米蒸腾估算模型研究 | 第55-68页 |
6.1 模型原理与方法 | 第56-59页 |
6.1.1 变量间相关分析 | 第56页 |
6.1.2 模型建立方法 | 第56-58页 |
6.1.3 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 第58-59页 |
6.1.4 不确定分析 | 第59页 |
6.2 玉米茎流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6.2.1 模型输入项的选择 | 第59-60页 |
6.2.2 玉米茎流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6.2.3 不同茎流模型模拟结果对比 | 第61-63页 |
6.3 不确定性分析 | 第63-67页 |
6.3.1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 第63-64页 |
6.3.2 关键土层敏感性判断 | 第64-65页 |
6.3.3 讨论 | 第65-67页 |
6.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69页 |
7.1.1 交替沟灌玉米茎秆直径、叶温及茎流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页 |
7.1.2 交替沟灌玉米水分亏缺诊断研究 | 第68-69页 |
7.1.3 交替沟灌玉米蒸腾估算模型研究 | 第69页 |
7.2 存在问题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