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9-16页 |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9-13页 |
·国外的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哲学依据 | 第17-18页 |
·学科依据 | 第18-19页 |
·现实依据 | 第19-20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20-22页 |
2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2-29页 |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22-23页 |
·择业的概念 | 第22页 |
·就业的概念 | 第22页 |
·择业与就业的关系 | 第22-23页 |
·择业心理的概念 | 第23页 |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内涵 | 第23页 |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特征 | 第23-28页 |
·择业心理倾向存在误区 | 第23-25页 |
·择业心理素质相对稳定 | 第25-26页 |
·择业心态各异 | 第26-28页 |
·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8-29页 |
3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43页 |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 | 第29-30页 |
·样本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7页 |
·自我认知失调心理 | 第30-32页 |
·情绪心理问题 | 第32-33页 |
·人际交往障碍 | 第33-34页 |
·对外界环境认知不准确 | 第34-35页 |
·社会心理问题 | 第35-36页 |
·“啃老族”心理 | 第36-37页 |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 第37-43页 |
·经济因素 | 第37-38页 |
·社会因素 | 第38-39页 |
·高校因素 | 第39-40页 |
·用人单位因素 | 第40-41页 |
·家庭因素 | 第41页 |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41-43页 |
4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 | 第43-47页 |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教育的目标 | 第43页 |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教育的原则 | 第43-44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43页 |
·学生主体性原则 | 第43-44页 |
·教育发展性原则 | 第44页 |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教育的方法 | 第44-47页 |
·完善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第44页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44页 |
·积极开展学校择业心理咨询服务 | 第44-45页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 第45页 |
·建立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 | 第45页 |
·建立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 | 第45页 |
·加强择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第45-46页 |
·立足于以择业心理问题为中心的研究 | 第46-47页 |
5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47-55页 |
·完善就业制度 | 第47-48页 |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 第47页 |
·完善自主创业制度 | 第47页 |
·完善公共择业服务 | 第47-48页 |
·强化政府对择业市场的调控 | 第48页 |
·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化 | 第48页 |
·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制化 | 第48页 |
·多渠道拓展择业渠道 | 第48页 |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 第48-50页 |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和教育 | 第48-49页 |
·高校应重视增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 第49-50页 |
·以择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 | 第50页 |
·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50-51页 |
·降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 | 第50页 |
·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 第50-51页 |
·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 第51-53页 |
·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 第51页 |
·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 | 第51-52页 |
·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 | 第52页 |
·做好择业技能准备,增强择业竞争实力 | 第52-53页 |
·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 第53-55页 |
·理性情绪法 | 第53页 |
·合理宣泄法 | 第53页 |
·自我慰藉法 | 第53页 |
·情绪转移法 | 第53-54页 |
·自我激励法 | 第54页 |
·松弛练习法 | 第54-55页 |
6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