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矿区水资源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环境评价 | 第9-11页 |
·环境评价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煤矿环境评价的发展与现状 | 第9-11页 |
·安全评价的意义 | 第11-12页 |
·环境安全评价 | 第12-15页 |
·环境安全科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矿业开发环境安全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环境评价与环境安全评价的区别 | 第1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陕北矿区的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陕北矿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8-22页 |
·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18页 |
·陕北矿区的环境状况 | 第18-19页 |
·陕北矿区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19-20页 |
·陕北矿区环境安全范畴 | 第19页 |
·陕北矿区环境安全评价的内容 | 第19-20页 |
·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20-21页 |
·环境安全评价的目的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矿区水体质量安全指数特性研究 | 第22-28页 |
·降水量 | 第22页 |
·径流量 | 第22-23页 |
·污径比 | 第23-24页 |
·缺水率 | 第24页 |
·干旱指数 | 第24-25页 |
·矿区的水体质量数 | 第25-27页 |
·矿区近年来水体质量数 | 第25-26页 |
·水体质量指数随年限变化趋势图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矿区地表水体污染安全特性研究 | 第28-35页 |
·窟野河自然环境概况 | 第28-29页 |
·窟野河地理概况 | 第28页 |
·窟野河水文特征 | 第28-29页 |
·窟野河主要污染源分布及排污方式 | 第29-30页 |
·窟野河主要污染源分布 | 第29页 |
·窟野河污染物质的种类 | 第29-30页 |
·窟野河环境安全评价 | 第30-31页 |
·窟野河的水体质量指数 | 第31-34页 |
·窟野河主要的污染物质及历年来的排放总量 | 第31页 |
·评价标准 | 第31-32页 |
·评价方法的介绍 | 第32-33页 |
·水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矿区地下水安全特性研究 | 第35-41页 |
·采煤使地下水资源量发生变化 | 第35-39页 |
·地下水流场变化 | 第35-38页 |
·地下水位变化 | 第38页 |
·泉流量和河流基流量变化 | 第38-39页 |
·地下水质发生变化 | 第39-40页 |
·地下水水位下降量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 矿区水资源环境安全评价分析 | 第41-50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1-43页 |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第41页 |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41-43页 |
·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3页 |
·水资源环境安全指数的计算 | 第43-44页 |
·水环境安全指数值的灰色预测 | 第44-45页 |
·矿区废水的治理标准 | 第45-49页 |
·井下排水的处理及回用措施 | 第45-46页 |
·矿井工业场地污水 | 第46-47页 |
·选煤系统煤泥水 | 第47页 |
·矿井污水零排放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7 结论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0页 |
·论文的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