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麦和黑麦的抗旱性与抗寒性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页 |
2 国内外小黑麦和黑麦的研究 | 第7-8页 |
2.1 研究进展 | 第7-8页 |
2.2 发展和应用 | 第8页 |
3 抗旱性研究 | 第8-9页 |
3.1 干旱对牧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9页 |
4 抗寒性研究 | 第9-11页 |
4.1 低温胁迫对牧草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9-10页 |
4.2 低温胁迫对牧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小黑麦不同材料的抗旱性研究 | 第11-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3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11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11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11-12页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2-13页 |
1.5 数据统计 | 第13页 |
1.6 隶属函数值的计算 | 第1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23页 |
2.1 干旱胁迫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13页 |
2.2 形态指标 | 第13-19页 |
2.3 生理生化指标 | 第19-23页 |
3 小黑麦材料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23页 |
4.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不同黑麦材料的抗旱性研究 | 第25-3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25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5页 |
1.5 数据统计 | 第25页 |
1.6 相对值和隶属函数的计算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2.1 干旱胁迫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25页 |
2.2 形态指标 | 第25-30页 |
2.3 生理指标 | 第30-34页 |
3.讨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小黑麦的抗寒性研究 | 第35-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35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6页 |
1.5 数据统计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2.1 相对含水量 | 第36-38页 |
2.2 CAT活性 | 第38页 |
2.3 可溶性糖含量 | 第38-39页 |
2.4 POD活性 | 第39-40页 |
2.5 SOD活性 | 第40页 |
3 小黑麦材料抗寒性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黑麦的抗寒性评价 | 第42-4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42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42页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2页 |
1.5 数据统计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2.1 相对含水量 | 第43-44页 |
2.2 CAT活性 | 第44-45页 |
2.3 可溶性糖含量 | 第45-46页 |
2.4 SOD活性 | 第46页 |
2.5 POD活性 | 第46-47页 |
3 黑麦材料抗寒性综合评价 | 第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小黑麦和黑麦的抗旱性与抗寒性比较 | 第49-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1.1 统计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2.1 小黑麦与黑麦的抗旱性比较 | 第49-50页 |
2.2 小黑麦与黑麦的抗寒性比较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