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其分化成熟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 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 机械分离法 | 第14页 |
1.2 诱导分化法 | 第14-15页 |
2 破骨细胞分化成熟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第二部分 破骨细胞诱导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19-28页 |
实验1 大鼠骨髓单核细胞的快速分离方法及向破骨细胞的诱导分化 | 第19-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9页 |
3 大鼠骨髓单核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 第19-20页 |
4 大鼠骨髓单核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0页 |
5 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骨髓单核细胞CD11b的表达 | 第20页 |
6 大鼠骨髓单核细胞的诱导分化以及TRAP染色 | 第20页 |
7 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分化后的细胞中CTR的表达 | 第20-21页 |
8 统计学分析 | 第21页 |
结果 | 第21-24页 |
1 大鼠骨髓单核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第21页 |
2 大鼠骨髓单核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1-22页 |
3 大鼠骨髓单核细胞表面抗原CD11b的表达 | 第22页 |
4 TRAP染色结果 | 第22-23页 |
5 CTR的免疫荧光表达 | 第23-24页 |
实验2 RAW264.7细胞系向破骨细胞的诱导分化 | 第24-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1 实验细胞株 | 第24页 |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3 RAW264.7细胞系的培养、传代及冻存 | 第24页 |
4 RAW264.7向破骨细胞的诱导分化及TRAP染色 | 第24页 |
结果 | 第24-25页 |
1 小鼠RAW264.7细胞系的形态学观察 | 第25页 |
2 TRAP染色结果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28页 |
第三部分 蛇床子素对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 | 第28-39页 |
实验1 蛇床子素对原代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28-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1 实验细胞 | 第28页 |
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8页 |
3 实验分组 | 第28页 |
4 细胞活性检测 | 第28页 |
5 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环(FITC-Phalloidin)荧光染色 | 第28-29页 |
6 TRAP染色 | 第29页 |
7 甲苯胺蓝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 | 第29页 |
8 吖啶橙荧光染色 | 第29页 |
9 统计学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34页 |
1 OST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2 OST对破骨细胞肌动蛋白环影响的结果 | 第30-31页 |
3 OST对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31页 |
4 OST对骨髓单核细胞诱导的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5 OST对破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3-34页 |
实验2 蛇床子素对RAW264.7细胞系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34-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 实验细胞 | 第34页 |
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3 实验分组 | 第34页 |
4 细胞活性检测 | 第34页 |
5 TRAP染色 | 第34页 |
6 甲苯胺蓝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 | 第34-35页 |
7 统计学方法 | 第35页 |
结果 | 第35-37页 |
1 OST对RA W264.7细胞系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2 OST对RA W264.7细胞系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 OST对RA W264.7细胞系诱导的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部分 蛇床子素影响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机制研究 | 第39-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1 实验细胞 | 第39页 |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9页 |
3 实验分组 | 第39页 |
4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F-κB和NFAT的表达 | 第39-40页 |
5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破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0-41页 |
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第41-42页 |
7 统计学方法 | 第42页 |
结果 | 第42-46页 |
1 OST对NF-κB和NFAT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影响 | 第42-43页 |
2 OST对相关破骨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3-44页 |
3 OST对NF-κB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1 结论 | 第48页 |
2 创新点 | 第48页 |
3 不足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