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 | 第12-13页 |
1.1.2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天然契合 | 第13-14页 |
1.1.3 近郊旅游小城镇成为城市居民短期度假休闲的首选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比较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创新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25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5-27页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 | 第27-37页 |
2.1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 第27-29页 |
2.1.1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与内涵 | 第27页 |
2.1.2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 第27-28页 |
2.1.3 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 第28-29页 |
2.2 旅游小城镇的内涵与特征 | 第29-32页 |
2.2.1 小城镇的内涵 | 第29-31页 |
2.2.2 旅游小城镇 | 第31页 |
2.2.3 近郊 | 第31-32页 |
2.3 相关概念辨析 | 第32-33页 |
2.3.1 近郊旅游小城镇与环城游憩带 | 第32页 |
2.3.2 近郊旅游小城镇与城市综合体 | 第32-33页 |
2.3.3 近郊旅游小城镇与旅游景区 | 第33页 |
2.4 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33-37页 |
2.4.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33-34页 |
2.4.2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 第34-35页 |
2.4.3 增长极理论 | 第35-36页 |
2.4.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6-37页 |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近郊旅游小城镇发展基础 | 第37-45页 |
3.1 近郊旅游小城镇发展优势 | 第37-39页 |
3.1.1 资源优势 | 第37页 |
3.1.2 区位优势 | 第37-38页 |
3.1.3 客源优势 | 第38页 |
3.1.4 政策优势 | 第38-39页 |
3.2 近郊旅游小城镇的特点 | 第39-40页 |
3.2.1 多元化的旅游功能 | 第39页 |
3.2.2 特色突出,主题鲜明 | 第39-40页 |
3.2.3 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 第40页 |
3.2.4 便利的交通体系 | 第40页 |
3.3 近郊旅游小城镇开发动因 | 第40-42页 |
3.3.1 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 | 第40-41页 |
3.3.2 大城市的集聚压力带来近郊旅游小城镇的发展 | 第41页 |
3.3.3 政府功能城市的政策促进了近郊旅游小城镇的发展 | 第41-42页 |
3.4 旅游小城镇演化机制 | 第42-45页 |
3.4.1 旅游带动泛旅游产业发展 | 第42页 |
3.4.2 游客、消费聚集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 | 第42-43页 |
3.4.3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城镇职能转变,完善旅游小城镇结构 | 第43-45页 |
4 近郊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分析 | 第45-56页 |
4.1 旅游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 | 第45-50页 |
4.1.1 自然景区型小城镇 | 第46-48页 |
4.1.2 历史文化型小城镇 | 第48-50页 |
4.2 市场依托型发展模式 | 第50-51页 |
4.2.1 集散型旅游小城镇 | 第50页 |
4.2.2 乡村休闲型旅游小城镇 | 第50-51页 |
4.3 非旅游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 | 第51-54页 |
4.3.1 旅游产业不是支柱产业 | 第52-53页 |
4.3.2 开发重点在于构建泛旅游产业框架体系 | 第53页 |
4.3.3 产业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带动效应明显 | 第53-54页 |
4.4 综合型发展模式 | 第54-56页 |
5 近郊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56-68页 |
5.1 近郊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5.1.1 旅游资源禀赋 | 第56页 |
5.1.2 相关产业的支持协同程度 | 第56页 |
5.1.3 区位交通条件 | 第56-58页 |
5.1.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58页 |
5.1.5 旅游产业发达程度 | 第58-59页 |
5.1.6 利益相关者 | 第59页 |
5.2 整合影响因素挖掘合力潜能 | 第59-61页 |
5.2.1 基础维度 | 第60页 |
5.2.2 环境维度 | 第60-61页 |
5.2.3 关联维度 | 第61页 |
5.3 近郊旅游小城镇发展要点 | 第61-64页 |
5.3.1 进行科学规划 | 第62-63页 |
5.3.2 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 第63页 |
5.3.3 完善产业体系 | 第63页 |
5.3.4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 第63-64页 |
5.3.5 健全城镇功能配置 | 第64页 |
5.4 近郊旅游小城镇运营 | 第64-68页 |
5.4.1 政府运营 | 第64-66页 |
5.4.2 企业运营 | 第66-67页 |
5.4.3 居民与城镇协调发展 | 第67-68页 |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荥镇旅游小城镇发展实证分析 | 第68-78页 |
6.1 古荥镇近郊旅游小城镇发展基本概况 | 第68-70页 |
6.1.1 政策概况 | 第68页 |
6.1.2 区位概况 | 第68-69页 |
6.1.3 资源概况 | 第69页 |
6.1.4 市场概况 | 第69-70页 |
6.1.5 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70页 |
6.2 古荥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70-71页 |
6.2.1 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 第70-71页 |
6.2.2 城镇形象模糊,宣传力度不足 | 第71页 |
6.2.3 城镇基础设计建设不足 | 第71页 |
6.3 古荥镇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71-74页 |
6.3.1 古荥镇旅游开发模式框架 | 第72-73页 |
6.3.2 古荥镇旅游开发的思路与模型 | 第73-74页 |
6.4 古荥镇旅游开发策略 | 第74-78页 |
6.4.1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 第74页 |
6.4.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第74-75页 |
6.4.3 注重营销,打造古荥镇独特的旅游形象 | 第75页 |
6.4.4 整治古荥镇核心地带风貌 | 第75-76页 |
6.4.5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 第76页 |
6.4.6 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 第76-7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8页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