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1 我国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 | 第10页 |
| 1.1.2 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 第10-11页 |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国外学者关于“场所精神”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1.3.2 国外学者对于校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4.1 国内学者关于“场所精神”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1.4.2 国内学者对于校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1.5 课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体系 | 第16-20页 |
| 2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 2.1 景观设计及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 | 第20-21页 |
| 2.1.1 景观设计 | 第20页 |
| 2.1.2 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 | 第20-21页 |
| 2.2 场所精神及场所精神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2.2.1 场所的含义 | 第21-22页 |
| 2.2.2 形成场所的空间要素 | 第22页 |
| 2.2.3 现象学背景 | 第22-23页 |
| 2.2.4 场所精神 | 第23-24页 |
| 2.2.5 场所精神的体验机制 | 第24-26页 |
| 2.3 场所精神的影响要素 | 第26-32页 |
| 2.3.1 场所本身的品质 | 第27页 |
| 2.3.2 场所的地域文化 | 第27-28页 |
| 2.3.3 场所的历史 | 第28-29页 |
| 2.3.4 场所的文脉 | 第29-30页 |
| 2.3.5 使用者 | 第30-32页 |
| 3 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景观中的体现 | 第32-44页 |
| 3.1 校园场所 | 第32-33页 |
| 3.2 校园的地域文化 | 第33-36页 |
| 3.2.1 校园的地域特性 | 第33-34页 |
| 3.2.2 校园选址 | 第34-35页 |
| 3.2.3 代表校园地域的自然环境 | 第35-36页 |
| 3.3 校园的文脉的延续与发展 | 第36-41页 |
| 3.3.1 校园的历史文化 | 第36-37页 |
| 3.3.2 新旧建筑和景观的和谐统一 | 第37-38页 |
| 3.3.3 校园建筑文化 | 第38-40页 |
| 3.3.4 校园充满文化隐喻的景观 | 第40-41页 |
| 3.4 尊重师生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 | 第41-42页 |
| 3.4.1 营造交往空间,增加场所可参与性 | 第41页 |
| 3.4.2 注重场所的归属感 | 第41-4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4 基于场所精神下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营造方法 | 第44-68页 |
| 4.1 场所精神产生的前提在于校园空间的合理规划 | 第44-47页 |
| 4.1.1 合理的空间布局 | 第44-45页 |
| 4.1.2 有效的功能分区 | 第45页 |
| 4.1.3 适宜的空间尺度 | 第45-47页 |
| 4.2 基于地域精神的发扬,善于利用地域的自然环境 | 第47-50页 |
| 4.2.1 原始地形地貌的尊重 | 第48-49页 |
| 4.2.2 依据气候因素设计 | 第49-50页 |
| 4.2.3 乡土植物的选择 | 第50页 |
| 4.3 基于文脉的延续,融合校园文化的景观设计 | 第50-56页 |
| 4.3.1 具有文化隐喻的景观塑造 | 第50-54页 |
| 4.3.2 景观元素的移植、重组、再现 | 第54-56页 |
| 4.4 基于师生的行为特征,塑造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 第56-62页 |
| 4.4.1 满足必要性行为的校园景观空间设计 | 第57-59页 |
| 4.4.2 促使自发性行为的校园景观空间设计 | 第59-62页 |
| 4.5 基于师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具有归属感的景观细部 | 第62-66页 |
| 4.5.1 包含心理体验的景观色彩设计 | 第62-63页 |
| 4.5.2 满足归属感的材质选择 | 第63-65页 |
| 4.5.3 烘托氛围的光影运用 | 第65-6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5 案例分析西建大草堂校区基于场所精神下景观设计的表现 | 第68-88页 |
| 5.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的案例概况 | 第68-70页 |
| 5.1.1 建大的历史发展 | 第68-69页 |
| 5.1.2 草堂校区的教学理念 | 第69-70页 |
| 5.2 草堂校区书院风格的校园空间规划 | 第70-72页 |
| 5.2.1 以传统形式布局的草堂校区空间 | 第70-71页 |
| 5.2.2 草堂校区的功能分区 | 第71-72页 |
| 5.3 基于地域自然环境而建设的西建大草堂校区 | 第72-74页 |
| 5.3.1 草堂校区地域文化 | 第72-73页 |
| 5.3.2 草堂校区对地形地貌的尊重 | 第73-74页 |
| 5.4 西建大草堂校区校园中的文脉展现 | 第74-78页 |
| 5.4.1 草堂校区秦汉风格的建筑文化 | 第74-75页 |
| 5.4.2 充满隐喻的景观节点 | 第75-77页 |
| 5.4.3 传承建大历史文化的景观元素移植、重组 | 第77-78页 |
| 5.5 草堂校区交往场所的景观营造 | 第78-83页 |
| 5.5.1 必要性行为的景观空间设计 | 第78-81页 |
| 5.5.2 自发性行为的景观空间设计 | 第81-83页 |
| 5.6 草堂校区具有归属感的景观细部设计 | 第83-85页 |
| 5.6.1 具有归属感的草堂建筑和环境的色彩设计 | 第83-84页 |
| 5.6.2 具有心理体验的铺装材质选择 | 第84-85页 |
| 5.7 对草堂校区的实例研究中发现的不足 | 第85-86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6 结语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第96-102页 |
| 附录二 西安市郊新建大学校园名录 | 第102-104页 |
| 附录三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