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稀薄燃烧条件下碳颗粒还原NO催化剂La1-yKyCo1-xFexO3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7-19页
    1.1 前言第7页
    1.2 柴油机中的主要污染物的形成机理及危害第7-8页
        1.2.1 微粒(PM)第7-8页
        1.2.2 氮氧化物(NOx)第8页
        1.2.3 碳氢化合物(HC)及一氧化碳(CO)第8页
    1.3 柴油机尾气NOx净化技术第8-11页
        1.3.1 NO催化分解技术第8-9页
        1.3.2 NOx选择催化还原技术(SCR)第9-11页
        1.3.3 NOx吸附还原技术(NSR)第11页
        1.3.4 等离子体辅助催化还原NOx第11页
    1.4 同时去除碳颗粒和NOx的催化技术研究进展第11-14页
        1.4.1 主要催化体系第11-13页
        1.4.2 NO和soot的redox作用第13-14页
    1.5 多相催化相关理论第14-17页
        1.5.1 多相催化反应的基本过程第14-15页
        1.5.2 化学吸附与脱附第15-16页
        1.5.3 表面催化反应机理第16页
        1.5.4 活性氧种理论第16-17页
    1.6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A803)催化剂的概述第17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7-19页
        1.7.1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7.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B位掺杂对钙钛矿氧化物催化活性的影响第19-35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实验部分第19-26页
        2.2.1 试剂与原材料第19-20页
        2.2.2 仪器设备第20页
        2.2.3 催化剂的制备第20-21页
        2.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及装置第21-24页
        2.2.5 催化剂的表征实验第24-26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6-34页
        2.3.1 LaC0_(1-x)Fex0_3系列催化剂XRD结构第26页
        2.3.2 LaC0_(1-x)Fex0_3系列催化剂性能评价第26-30页
        2.3.3 LaC0_(1-x)Fex0_3系列催化剂TPR结果讨论第30-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K掺杂对钙钛矿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35-53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3.2.1 试剂与原材料第35页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5页
        3.2.3 催化剂的制备第35页
        3.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35页
        3.2.5 催化剂的表征第35-36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52页
        3.3.1 La_(1-y)K_yC0_(0.8)Fe_(0.2)0_3系列催化剂XRD结构第36-37页
        3.3.2 La_(1-y)K_yC0_(0.8)Fe_(0.2)0_3系列催化剂性能评价第37-41页
        3.3.3 La_(1-y)K_yC0_(0.8)Fe_(0.2)0_3系列催化剂TPR结果讨论第41-44页
        3.3.4 K含量对催化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4-47页
        3.3.5 XPS结果讨论第47-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氧气含量对NO-0_2-Soot反应的影响第53-59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实验部分第53-54页
        4.2.1 试剂与原材料第53页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53页
        4.2.3 催化剂的制备第53页
        4.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53-54页
        4.2.5 催化剂的表征第54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4-57页
        4.3.1 La_(0.9)K_(0.1)C0_(0.8)Fe_(0.2)0_3催化剂在氧量变化下的性能评价第54-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的电喷系统诊断仪器的开发
下一篇:H1N1流行病传播动力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