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导论第11-3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4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现状及综述第15-31页
        1.3.1 高等教育和就业关系的研究综述第16-29页
        1.3.2 非均衡理论综述第29-31页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31-35页
        1.4.1 概念界定第31-33页
        1.4.2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4.3 研究方法及架构第34-35页
    1.5 可能的创新及本研究的不足第35-39页
2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的理论探讨第39-75页
    2.1 对供求非均衡的认识及本文的界定第39-51页
        2.1.1 均衡概念的演变第39-47页
        2.1.2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认识第47-51页
    2.2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供求系统的特征第51-60页
        2.2.1 多样化的供给和需求主体第51-57页
        2.2.2 多样化的主体目标第57-59页
        2.2.3 过程化的供给第59-60页
    2.3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的表现第60-64页
        2.3.1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的分类第60-61页
        2.3.2 显性非均衡: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第61-64页
        2.3.3 隐性非均衡:高等教育和职业的不对称问题第64页
    2.4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的原因分析第64-75页
        2.4.1 高等教育供给目标的多样化第64-65页
        2.4.2 难以科学把握的工作需求第65-68页
        2.4.3 多样化的职业价值观第68-70页
        2.4.4 其他因素第70-75页
3 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互动的考察第75-101页
    3.1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关系的历史演变第75-92页
        3.1.1 农业社会时期第76-83页
        3.1.2 工业社会时期第83-91页
        3.1.3 知识经济时代第91-92页
    3.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互动轨迹第92-96页
        3.2.1 "直奔"社会需求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端第93页
        3.2.2 精神与世俗追求共存的民国高等教育第93-94页
        3.2.3 契合经济与政治需求的新中国高等教育第94页
        3.2.4 高等教育重新和经济领域紧密衔接第94-95页
        3.2.5 扩招后定位"摇晃"的高等教育第95-96页
    3.3 小结第96-101页
4 职业变迁视角下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第101-139页
    4.1 近三十年来我国就业情况变迁第102-111页
        4.1.1 三十年以来我国出现五个失业高峰第102-105页
        4.1.2 大背景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变迁第105-111页
    4.2 职业变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第111-116页
        4.2.1 职业与职业变迁第111-114页
        4.2.2 职业变迁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第114-116页
    4.3 我国职业变迁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验研究第116-134页
        4.3.1 借鉴的研究思路及研究过程第116-121页
        4.3.2 我国就业需求的总体情况第121-127页
        4.3.3 我国大学毕业生职业的变迁估计第127-134页
    4.4 小结第134-139页
5 高等教育和职业的对称问题研究第139-185页
    5.1 高等教育和职业不对称问题的理论探讨第140-153页
        5.1.1 关于"过度教育"概念及其测量第141-148页
        5.1.2 关于"过度教育"的影响与危害第148-150页
        5.1.3 关于"过度教育"形成的原因第150-151页
        5.1.4 小结第151-153页
    5.2 我国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实证研究思路及设计第153-156页
        5.2.1 研究思路第153-154页
        5.2.2 研究设计第154-156页
    5.3 数据分析第156-174页
        5.3.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第157-161页
        5.3.2 调研对象的过度教育情况分析第161-166页
        5.3.3 影响过度教育的因素分析第166-174页
    5.4 讨论与总结第174-185页
        5.4.1 教育效应的全面考察第174-176页
        5.4.2 "教育不足"的讨论第176-177页
        5.4.3 "过度教育"的宏观考察第177-181页
        5.4.4 "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症结第181-185页
6 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国际经验第185-209页
    6.1 镶嵌就业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改革:国家政策和学校措施第186-202页
        6.1.1 推动欧盟国家提升就业能力的博洛尼亚进程第187-192页
        6.1.2 创业教育: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第192-194页
        6.1.3 一些高校开发"就业能力"的做法第194-202页
    6.2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就业促进措施:国外经验归纳第202-206页
        6.2.1 就业激励方面第202-203页
        6.2.2 就业服务与指导方面第203-206页
    6.3 大学毕业生失业群体的失业保障第206-209页
        6.3.1 欧洲国家新失业保险模式的提出第206-207页
        6.3.2 北欧的"人员激励"模式和英国的"工作福利"模式第207-209页
7 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含义第209-215页
    7.1 研究的结论第209-211页
        7.1.1 大学毕业生市场需求不足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第209-210页
        7.1.2 北京地区存在"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现象第210页
        7.1.3 教育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关联面临的主要问题第210-211页
    7.2 政策含义第211-215页
        7.2.1 坚持人力资本投资理念第211-212页
        7.2.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第212页
        7.2.3 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性第212-213页
        7.2.4 规范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第213-21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15-225页
附录第225-243页
    附录A Peter Elias and Kate Purcell对五种职业类型的原文解释第225-227页
    附录B 教育和职业对称问题调查表第227-231页
    附录C Ulrich就欧洲学者对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的一个总结第231-233页
    附录D Ulrich关于教育功能的论述第233-234页
    附录E Ulrich关于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论述第234-236页
    附录F 第四章经验研究的思路来源第236-241页
    附录G Ulrich对欧洲国家过度教育研究的总结第241-243页
后记第243-245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第245-246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45页
    参与的课题第245-246页
详细摘要第246-261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特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
下一篇:美国不动产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