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1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关于产业创新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3 关于技术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汽车技术供应链的概念体系 | 第19-22页 |
1.3.1 技术供应链的内涵 | 第19-20页 |
1.3.2 汽车技术供应链概念模型 | 第20-2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23页 |
1.4.2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23页 |
1.4.3 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 第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5-43页 |
2.1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5-33页 |
2.1.1 技术创新基础理论 | 第25-27页 |
2.1.2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 第27-29页 |
2.1.3 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1.4 知识嵌入创新过程的新增长模型 | 第30-33页 |
2.2 产业组织理论 | 第33-37页 |
2.2.1 产业组织理论沿革 | 第33-35页 |
2.2.2 产业组织理论SCP 分析范式 | 第35-36页 |
2.2.3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36-37页 |
2.3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37-41页 |
2.3.1 供应链内涵 | 第37-39页 |
2.3.2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 第39页 |
2.3.3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体系 | 第39-40页 |
2.3.4 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 | 第40-41页 |
2.4 对上述理论研究的总体评述 | 第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第43-61页 |
3.1 汽车产销量稳定增长 | 第43-45页 |
3.2 经济效益不断改善 | 第45-53页 |
3.2.1 汽车工业总产值 | 第45-48页 |
3.2.2 汽车工业增加值 | 第48-50页 |
3.2.3 出口贸易额 | 第50-52页 |
3.2.4 销售收入与利润 | 第52-53页 |
3.3 产业贡献日趋显著 | 第53-59页 |
3.3.1 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拉动作用 | 第54-56页 |
3.2.2 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 第56-57页 |
3.3.3 税收贡献日趋明显 | 第57-58页 |
3.3.4 带动中国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中国汽车技术供应链的结构解析 | 第61-77页 |
4.1 中国汽车技术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 第61-71页 |
4.1.1 知识渠道 | 第61-65页 |
4.1.2 技术创新中心 | 第65-66页 |
4.1.3 技术产业化中心 | 第66-67页 |
4.1.4 销售市场 | 第67-68页 |
4.1.5 技术创造场域与技术产业化场域 | 第68-71页 |
4.2 中国汽车技术供应链的关键路径解析 | 第71-74页 |
4.2.1 外资技术外溢引致的集成型技术供应链 | 第71-72页 |
4.2.2 内资驱动的创新型技术供应链 | 第72-73页 |
4.2.3 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合作型技术供应链 | 第73-74页 |
4.3 中国汽车技术供应链的主要特点 | 第74-75页 |
4.3.1 结构复杂性 | 第74-75页 |
4.3.2 发展动态性 | 第75页 |
4.3.3 学科交叉性 | 第75页 |
4.3.4 资源与效率的非平衡性 | 第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中国汽车技术供应链的技术效率分析 | 第77-97页 |
5.1 引言 | 第77-81页 |
5.2 模型与数据 | 第81-85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81页 |
5.2.2 数据处理说明 | 第81-82页 |
5.2.3 网络DEA 模型 | 第82-85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85-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中国汽车技术供应链的组织效率分析 | 第97-125页 |
6.1 引言 | 第97-98页 |
6.2 汽车技术供应链组织效率模型构建 | 第98-104页 |
6.2.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98-99页 |
6.2.2 变量阐释 | 第99-104页 |
6.3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 第104-106页 |
6.3.1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04-105页 |
6.3.2 问卷设计 | 第105-106页 |
6.4 问卷数据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106-120页 |
6.4.1 组织效率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107-110页 |
6.4.2 链接能力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110-113页 |
6.4.3 链接意向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113-115页 |
6.4.4 链接机制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115-117页 |
6.4.5 链接风险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117-120页 |
6.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120-123页 |
6.5.1 组织效率模型的计算机模拟 | 第120页 |
6.5.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 第120-121页 |
6.5.3 模型假说验证结果 | 第121-122页 |
6.5.4 分析与讨论 | 第122-12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7章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供应链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125-137页 |
7.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供应链的自主创新能力 | 第125-126页 |
7.2 实施“人才储备”战略,加强创新型团队建设 | 第126-127页 |
7.3 整合供应链资源,构建有效的协作创新体系 | 第127-129页 |
7.4 健全项目管理体制,完善技术的结构化开发流程 | 第129-133页 |
7.4.1 微观项目结构化开发流程 | 第129-131页 |
7.4.2 系统和模块项目结构化开发流程 | 第131-133页 |
7.5 强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夯实技术供应链的知识基础 | 第133-134页 |
7.6 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 | 第134-135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7-139页 |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39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39-140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附录 | 第154-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