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1 明党参简介 | 第8-9页 |
1.2 明党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9-12页 |
1.2.1 挥发油 | 第9-10页 |
1.2.2 碳水化合物 | 第10页 |
1.2.3 不饱和脂肪油 | 第10-11页 |
1.2.4 磷脂 | 第11页 |
1.2.5 胆碱 | 第11页 |
1.2.6 氨基酸 | 第11页 |
1.2.7 微量元素 | 第11页 |
1.2.8 香豆素 | 第11-12页 |
1.2.9 其它 | 第12页 |
1.3 明党参活性成分分离 | 第12-13页 |
1.4 明党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13-15页 |
1.4.1 祛痰、止咳、平喘作用 | 第13页 |
1.4.2 调节免疫作用 | 第13-14页 |
1.4.3 降血脂作用 | 第14页 |
1.4.4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 | 第14-15页 |
1.4.5 抗氧化作用 | 第15页 |
1.4.6 其它作用 | 第15页 |
1.5 明党参的临床药用 | 第15页 |
1.6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 第15-19页 |
1.6.1 传统提取方法 | 第16页 |
1.6.2 现代分离方法 | 第16-19页 |
1.7 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7.1 立题背景意义 | 第19-20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明党参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初步鉴定 | 第21-27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1-22页 |
2.1.1 仪器 | 第21-22页 |
2.1.2 试剂 | 第22页 |
2.1.3 药材 | 第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提取分离 | 第22-23页 |
2.2.2 明党参化学成分预试验 | 第23-24页 |
2.2.3 明党参不同极性部位的TLC检查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3.1 明党参化学成分预试验 | 第24-25页 |
2.3.2 明党参不同极性部位的TLC检查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明党参不同极性部位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27-31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27-28页 |
3.1.1 仪器 | 第27-28页 |
3.1.2 试剂 | 第28页 |
3.1.3 样品 | 第2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3.2.1 明党参不同极性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28页 |
3.2.2 明党参不同极性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3.3.1 明党参不同极性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29-30页 |
3.3.2 明党参不同极性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明党参化学成分研究 | 第31-49页 |
第一部分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明党参石油醚相 | 第31-36页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32页 |
4.1.1 仪器 | 第32页 |
4.1.2 试剂 | 第32页 |
4.1.3 样品 | 第3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4.2.1 样品分析 | 第32-33页 |
4.2.2 硅胶柱色谱分离样品 | 第33页 |
4.2.3 纯度分析 | 第33-34页 |
4.2.4 结构鉴定 | 第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4.3.1 纯度分析 | 第34页 |
4.3.2 结构鉴定 | 第34-36页 |
第二部分 HSCCC分离纯化明党参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 | 第36-49页 |
4.4 仪器与材料 | 第36-37页 |
4.4.1 仪器 | 第36-37页 |
4.4.2 试剂 | 第37页 |
4.4.3 样品 | 第37页 |
4.5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4.5.1 溶剂系统筛选 | 第37页 |
4.5.2 溶剂体系和样品液的配制 | 第37页 |
4.5.3 HSCCC分离样品 | 第37-38页 |
4.5.4 纯度分析 | 第38页 |
4.5.5 结构鉴定 | 第38-39页 |
4.6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4.6.1 样品的紫外扫描检测 | 第39-40页 |
4.6.2 溶剂系统筛选 | 第40-42页 |
4.6.3 HSCCC分离制备 | 第42-43页 |
4.6.4 纯度分析 | 第43-47页 |
4.6.5 结构鉴定 | 第47-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展望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