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一、二年生花卉类论文--一串红论文

一串红耐热性与外源基因转化体系构建研究

致谢第6-11页
序言第11-14页
摘要第14-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缩略语表第19-2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21-38页
    1.1 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第21-27页
        1.1.1 高温胁迫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影响第21页
        1.1.2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第21-27页
            1.1.2.1 高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2-23页
            1.1.2.2 高温对植物抗氧化物系统的影响第23-24页
            1.1.2.3 高温对植物生物膜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第24页
            1.1.2.4 高温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24-25页
            1.1.2.5 高温对植物激素代谢的影响第25-26页
            1.1.2.6 高温对植物逆境蛋白的影响第26-27页
    1.2 植物的耐高温机制第27-29页
    1.3 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第29-32页
        1.3.1 蛋白质的分离技术-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第29页
        1.3.2 蛋白质的鉴定技术第29-30页
        1.3.3 蛋白质分析技术第30-31页
        1.3.4 植物逆境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第31-32页
            1.3.4.1 膜蛋白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31-32页
            1.3.4.2 植物叶片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32页
    1.4 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第32-36页
        1.4.1 转基因植株类型第33-34页
            1.4.1.1 抗除草剂转基因第33页
            1.4.1.2 抗虫转基因第33页
            1.4.1.3 抗病转基因第33-34页
            1.4.1.4 抗逆境转基因第34页
            1.4.1.5 改良品质转基因第34页
        1.4.2 植物转基因的常用方法第34-36页
            1.4.2.1 基因枪介导转化法第34-35页
            1.4.2.2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第35页
            1.4.2.3 花粉管通道法第35-36页
    1.5 一串红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立题依据第36-38页
第2章 高温胁迫条件下一串红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8-48页
    2.1 前言第3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2.2.1 研究材料第38页
        2.2.2 研究方法第38-39页
        2.2.3 测定、记载项目第3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9-46页
        2.3.1 不同一串红品种田间生育期比较第39-40页
        2.3.2 不同一串红品种的生长发育性状比较第40-45页
        2.3.3 不同一串红品种生长期耐热表现指数比较第45-46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46-48页
第3章 高温胁迫条件下一串红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第48-56页
    3.1 前言第4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3.2.1 研究材料第48页
        3.2.2 研究方法第48-49页
            3.2.2.1 田间自然高温胁迫处理第48-49页
            3.2.2.2 人工气候箱高温胁迫处理第4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3.3.1 高温胁迫对2个一串红品种生育期和植物学性状的影响第49-51页
        3.3.2 高温胁迫对2个一串红品种叶绿素含量和Fv/Fm的影响第51页
        3.3.3 高温胁迫对2个一串红品种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51-53页
        3.3.4 高温胁迫对2个一串红品种MDA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53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53-56页
第4章 高温胁迫下一串红不同耐热品种的蛋白质表达差异研究第56-75页
    4.1 前言第5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4.2.1 研究材料第56页
        4.2.2 研究方法第56-59页
            4.2.2.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第56-57页
            4.2.2.2 差异蛋白质表达分析第57-58页
            4.2.2.3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第58-59页
            4.2.2.4 基因本体论注释及蛋白分类第59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9-73页
        4.3.1 高温胁迫下一串红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第59-61页
        4.3.2 高温胁迫条件下不同一串红品种叶片差异蛋白质表达图谱分析和质谱鉴定第61-63页
        4.3.3 蛋白质的功能分类及细胞定位第63-73页
            4.3.3.1 逆境应答相关蛋白第64-65页
            4.3.3.2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第65-66页
            4.3.3.3 代谢相关蛋白第66页
            4.3.3.4 蛋白折叠相关蛋白第66-73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73-75页
第5章 一串红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建立研究第75-86页
    5.1 前言第7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5-77页
        5.2.1 研究材料第75页
        5.2.2 研究方法第75-77页
            5.2.2.1 一串红种子预处理及培养第75-76页
            5.2.2.2 一串红种胚剥取第76页
            5.2.2.3 茎段、带节茎段和叶片外植体的获得第76页
            5.2.2.4 一串红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第76页
            5.2.2.5 愈伤组织的分化第76页
            5.2.2.6 再生植株的生根诱导和移栽第76-7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7-83页
        5.3.1 不同基因型和激素组合对一串红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第77-81页
        5.3.2 一串红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及其分化第81-83页
        5.3.3 再生植株的生根培养和移栽第83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83-86页
第6章 一串红外源基因转化体系构建研究第86-96页
    6.1 前言第86-87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87-89页
        6.2.1 研究材料第87页
        6.2.2 研究方法第87-89页
            6.2.2.1 农杆菌介导法第87-89页
            6.2.2.2 花粉管导入法第89页
            6.2.2.3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第89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89-94页
        6.3.1 不同继代时间对一串红成熟胚愈伤转化率的影响第89-90页
        6.3.2 不同农杆菌菌液浓度对一串红成熟胚愈伤转化率的影响第90-91页
        6.3.3 不同农杆菌侵染时间对一串红成熟胚愈伤转化率的影响第91-92页
        6.3.4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T0代转化植株鉴定第92-93页
        6.3.5 花粉管导入法获得的T0代转化植株鉴定第93-94页
    6.4 结论与讨论第94-96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96-98页
    7.1 全文总结第96-97页
    7.2 研究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15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15页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印迹基因TSSC3在骨肉瘤干细胞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卵细胞—中央细胞的胞间通讯参与雌配子协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