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化学修饰电极简介 | 第9-14页 |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念 | 第9页 |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9-11页 |
1.1.2.1 共价键结合法 | 第9-10页 |
1.1.2.2 吸附法 | 第10页 |
1.1.2.3 聚合物薄膜法 | 第10-11页 |
1.1.2.4 组合法 | 第11页 |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 | 第11-13页 |
1.1.3.1 化学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3.2 化学修饰电极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1.4 化学修饰电极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2 8-羟基喹啉的特性 | 第14-15页 |
1.2.1 8-羟基喹啉的结构和性质 | 第14页 |
1.2.2 8-羟基喹啉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微量铜的测定方法及进展 | 第15-17页 |
1.3.1 萃取光度法 | 第15页 |
1.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第15-16页 |
1.3.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 第16页 |
1.3.4 阳极溶出极谱法 | 第16页 |
1.3.5 ICP-AES 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铜与 8-羟基喹啉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 | 第19-26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0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9-20页 |
2.2.2 试剂的配制 | 第20页 |
2.2.3 工作电极的制作 | 第2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0-25页 |
2.3.1 铜-8 羟基喹啉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 | 第20-21页 |
2.3.2 溶液 pH 值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3 吸附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4 静止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5 扫速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欠电位沉积铜与 8-羟基喹啉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26-34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3.2.1 工作电极的制作 | 第26页 |
3.2.2 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26-2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3.3.1 铜-8 羟基喹啉配合物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27-28页 |
3.3.2 扫速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3 镀铜的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4 pH 值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5 静止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31页 |
3.3.6 放置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结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锌-8-羟基喹啉-氢氧化钠修饰电极上铜的电化学性质 | 第34-43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4.2.1 工作电极的制作 | 第34页 |
4.2.2 溶液的配制 | 第34-35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3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4.3.1 铜离子在锌-8-羟基喹啉-氢氧化钠修饰电极上得电化学行为 | 第35-36页 |
4.3.2 放置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3 扫速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4 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5 标准偏差 | 第40-41页 |
4.3.6 干扰实验 | 第41页 |
4.3.7 湖水中铜离子浓度的检测 | 第41-42页 |
4.3.8 方法对比 | 第42页 |
4.4 结论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