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冻土地区路基渗流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公路路基路面排水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路堤流场模型试验及内部流场规律分析 | 第19-48页 |
2.1 康定地区土的渗透性 | 第19页 |
2.2 模型试验的意义及目的 | 第19-20页 |
2.3 试验原理 | 第20页 |
2.4 试验设备 | 第20-23页 |
2.5 试验工况及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5.1 试验工况 | 第23页 |
2.5.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4-46页 |
2.6.1 素土路基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24-34页 |
2.6.2 设置盲沟路基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46页 |
2.7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季节性冻土路基渗流场分析 | 第48-62页 |
3.1 地形特征及气候概况 | 第48页 |
3.1.1 地形特征 | 第48页 |
3.1.2 气候概况 | 第48页 |
3.2 观测断面的选取及元件布置情况 | 第48-49页 |
3.3 B 测区监测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3.3.1 B 测区单孔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3.3.2 B 测区横断面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3.3.3 B 测区纵断面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3.3.4 B 测区水位监测综合分析 | 第53-54页 |
3.4 C 测区监测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3.4.1 C 测区单孔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3.4.2 C 测区横断面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3.4.3 C 测区纵断面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3.4.4 C 测区水位监测综合分析 | 第57页 |
3.5 D 测区监测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3.5.1 D 测区单孔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3.5.2 D 测区横断面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页 |
3.5.3 D 测区纵断面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3.5.4 D 测区水位监测综合分析 | 第60-61页 |
3.6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季节性冻土路基渗流场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75页 |
4.1 B 测区地形、水温与流网分析 | 第62-66页 |
4.1.1 B 测区地形分析 | 第62页 |
4.1.2 B 测区的水流方向与地形 | 第62-63页 |
4.1.3 B 测区的水流方向与水温 | 第63-64页 |
4.1.4 B 测区的流网分析 | 第64-65页 |
4.1.5 B 测区水流方向与地形及水温的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4.2 C 测区地形、水温与流网分析 | 第66-69页 |
4.2.1 C 测区地形分析 | 第66页 |
4.2.2 C 测区水流方向与地形分析 | 第66-67页 |
4.2.3 C 测区水流方向与水温分析 | 第67-68页 |
4.2.4 C 测区的流网分析 | 第68页 |
4.2.5 C 测区水流方向与地形及水温的影响分析 | 第68-69页 |
4.3 D 测区地形、水温与流网分析 | 第69-73页 |
4.3.1 D 测区地形分析 | 第69页 |
4.3.2 D 测区水流方向与地形分析 | 第69-70页 |
4.3.3 D 测区的水流方向与水温分析 | 第70-71页 |
4.3.4 D 测区的流网分析 | 第71-72页 |
4.3.5 D 测区水流方向与地形及水温的影响分析 | 第72-73页 |
4.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路基渗流与排水型式及设置方式有限元分析 | 第75-86页 |
5.1 ADINA 软件简介 | 第75-76页 |
5.2 ADINA 渗流模拟方法 | 第76页 |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取值 | 第76-78页 |
5.3.1 基本假设 | 第76-77页 |
5.3.2 ADINA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7页 |
5.3.3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取 | 第77-78页 |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8-85页 |
5.4.1 素土路基不同水头高度的比较 | 第78-80页 |
5.4.2 相同水头高度下有无盲沟的比较 | 第80-82页 |
5.4.3 盲沟相同尺寸、水头高度,不同渗透系数的比较 | 第82-83页 |
5.4.4 盲沟相同渗透系数不同尺寸的比较 | 第83-85页 |
5.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路基综合排水材料选取与系统设置 | 第86-95页 |
6.1 季节性冻土区公路路基排水系统设置 | 第86-89页 |
6.1.1 设计思路 | 第86页 |
6.1.2 路基地表水与地下水基本设计方案 | 第86-87页 |
6.1.3 加强路基排水设施 | 第87-88页 |
6.1.4 加设防冻隔离层 | 第88-89页 |
6.1.5 改善路基材料 | 第89页 |
6.2 B、C、D 测区水位监测及现场布置综合分析 | 第89-91页 |
6.2.1 B 测区水位监测及现场布置综合分析 | 第89-90页 |
6.2.2 C 测区水位监测及现场布置综合分析 | 第90页 |
6.2.3 D 测区水位监测及现场布置综合分析 | 第90-91页 |
6.3 试验及数值模拟中盲沟布置与分析 | 第91-92页 |
6.3.1 试验盲沟布置与分析 | 第91-92页 |
6.3.2 数值模拟盲沟布置与分析 | 第92页 |
6.4 典型路段具体排水措施及改建路基型式具体设计方案 | 第92-94页 |
6.5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5-9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5-98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