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报道的框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国内媒体对哥本哈根、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的报道为例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及研究问题 | 第7-12页 |
1.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7-10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0-12页 |
1.2 概念阐释 | 第12-16页 |
1.2.1 气候变化报道 | 第12页 |
1.2.2 框架理论 | 第12-14页 |
1.2.3 新闻生产 | 第14-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2.1 新闻框架的研究路径:话语分析 | 第16-19页 |
2.1.1 新闻框架的形式结构 | 第16-17页 |
2.1.2 新闻框架的“值”(value) | 第17-19页 |
2.2 新闻主题的研究路径:内容分析 | 第19-20页 |
2.3 影响因素的研究路径:深度访谈 | 第20页 |
2.4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三、形式结构分析结果 | 第21-56页 |
3.1 报道的形式结构结果 | 第21-49页 |
3.1.1 《人民日报》报道简析 | 第21-26页 |
3.1.2 《南方周末》报道简析 | 第26-29页 |
3.1.3 《南方都市报》报道简析 | 第29-38页 |
3.1.4 《科技日报》报道简析 | 第38-42页 |
3.1.5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简析 | 第42-48页 |
3.1.6 五家媒体报道的形式结构汇总 | 第48-49页 |
3.2 形式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49-56页 |
3.2.1 单一媒体纵向趋势比较 | 第49-51页 |
3.2.2 不同媒体横向趋势比较 | 第51-53页 |
3.2.3 形式结构折射的不同框架 | 第53-54页 |
3.2.4 形式结构的局限 | 第54-56页 |
四、主题内容分析结果 | 第56-66页 |
4.1 基于巨命题的内容分析结果 | 第56-59页 |
4.2 政治主题框架差异:国家利益与全球关怀 | 第59-61页 |
4.3 科学主题框架差异:科学专业与大众接受 | 第61-63页 |
4.4 经济主题框架差异:微观产业与宏观结构 | 第63-66页 |
五、框架的影响囚素——基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 | 第66-77页 |
5.1 形式结构及主题内容的框架汇总 | 第66页 |
5.2 从业者职业意识对框架的影响 | 第66-71页 |
5.2.1 对气候变化事实的认识差异 | 第67-68页 |
5.2.2 对气候变化谈判的认识 | 第68-69页 |
5.2.3 对气候变化科学的认识 | 第69-71页 |
5.2.4 对气候变化经济的认识 | 第71页 |
5.3 媒介组织对框架的影响 | 第71-74页 |
5.3.1 媒体领导层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2 条线版块的影响 | 第72-74页 |
5.3.3 生产情境的影响 | 第74页 |
5.4 外部控制对框架的影响 | 第74-77页 |
5.4.1 政治控制的影响 | 第75-76页 |
5.4.2 商业控制的影响 | 第76-77页 |
六、结语 | 第77-79页 |
6.1 本研究理论及实践意义 | 第77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
注释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