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1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产生的基础 | 第20-36页 |
1.1 公民 | 第20-22页 |
1.2 公民概念的演进 | 第22-25页 |
1.2.1 古希腊的公民 | 第22-24页 |
1.2.2 古罗马的公民 | 第24-25页 |
1.3 城邦公民具有的品质 | 第25-27页 |
1.3.1 集体荣誉感 | 第26页 |
1.3.2 参政议政的民主精神 | 第26页 |
1.3.3 公民的公共性精神 | 第26-27页 |
1.3.4 追求智慧和平等、倡导节制的城邦德性 | 第27页 |
1.4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产生的政治基础 | 第27-31页 |
1.4.1 家庭的形成 | 第27-28页 |
1.4.2 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 第28-31页 |
1.4.2.1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雏形 | 第28-29页 |
1.4.2.2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三次政治改革 | 第29-31页 |
1.4.2.2.1 雅典建立及政制沿革 | 第29-30页 |
1.4.2.2.2 克利斯提尼改革 | 第30页 |
1.4.2.2.3 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 第30-31页 |
1.5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 | 第31-36页 |
1.5.1 前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的发展 | 第31-36页 |
1.5.1.1 苏格拉底对公民道德思想的发展 | 第32-33页 |
1.5.1.2 柏拉图关于公民道德思想的论述 | 第33-34页 |
1.5.1.3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与城邦治理的关系 | 第34-36页 |
2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 | 第36-54页 |
2.1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概述 | 第36-39页 |
2.2 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论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39-46页 |
2.2.1 美德产生的基础——实践智慧 | 第39-40页 |
2.2.2 幸福与至善 | 第40-41页 |
2.2.3 选择与意愿 | 第41-42页 |
2.2.4 政治美德——公正 | 第42-44页 |
2.2.5 中道伦理道德观 | 第44-46页 |
2.3 亚里士多德理智德性论思想 | 第46-54页 |
2.3.1 自制 | 第46-47页 |
2.3.2 思辨的快乐 | 第47-49页 |
2.3.3 友爱 | 第49-50页 |
2.3.4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与当今公民优良品质的相通性 | 第50-54页 |
3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54-71页 |
3.1 亚里士多德公民伦理思想特点 | 第54-56页 |
3.1.1 基于整体主义的公民观 | 第55页 |
3.1.2 强调公民身份的公共参与性与阶级认同 | 第55页 |
3.1.3 基于城邦政治下的公民自治思想 | 第55-56页 |
3.2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56-63页 |
3.2.1 城邦公民概念对西方欧洲公民文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2 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58页 |
3.2.3 亚里士多德道德思想对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起很好的铺垫 | 第58-59页 |
3.2.4. 亚里士多德道德思想在后世得到充分继承和发展 | 第59-63页 |
3.3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启示 | 第63-71页 |
3.3.1 现代公民道德与城邦公民道德的区别 | 第63-64页 |
3.3.2 我国公民道德现状分析 | 第64-67页 |
3.3.3 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思想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启示 | 第67-71页 |
3.3.3.1 弘扬亚里士多德友爱中的人际和谐思想 | 第67-68页 |
3.3.3.2 结合实践倡导亚里士多德公民美德教育思想 | 第68-69页 |
3.3.3.3 践行亚里士多德公民道德生活化思想 | 第69-71页 |
结束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