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8-10页 |
ABSTRACTS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张君劢及其思想研究的总体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张君劢宪政思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5-20页 |
1.2.3 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张君劢宪政思想的背景 | 第22-29页 |
2.1 张君劢宪政思想形成的教育背景 | 第22-25页 |
2.1.1 国内求学思想启蒙 | 第22-23页 |
2.1.2 客居他乡研习西学 | 第23-25页 |
2.2 张君劢宪政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5-29页 |
2.2.1 宪政运动 如火如荼 | 第25-26页 |
2.2.2 魏玛宪法 世纪新宠 | 第26-29页 |
第3章 张君劢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9-47页 |
3.1 宪政思想的根基——自由主义 | 第29-32页 |
3.1.1 英国自由主义 | 第29-31页 |
3.1.2 德国自由主义 | 第31-32页 |
3.2 宪政思想的初步探索——《国是会议宪草》 | 第32-39页 |
3.2.1 联省共和国 | 第33-34页 |
3.2.2 分别列举的中央与地方权限 | 第34-35页 |
3.2.3 间接选举的一院制 | 第35-36页 |
3.2.4 总统制与内阁制调和的国家政体 | 第36-38页 |
3.2.5 司法权统一 | 第38页 |
3.2.6 法律限制主义的公民权利义务 | 第38-39页 |
3.3 宪政思想的国家根本大法表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 第39-47页 |
3.3.1 民有民治民享共和国 | 第41页 |
3.3.2 宪法保障主义的公民权利义务 | 第41-42页 |
3.3.3 化有形国大为无形国大 | 第42-43页 |
3.3.4 分别列举的中央和地方权限 | 第43-44页 |
3.3.5 修正的行政制度 | 第44-45页 |
3.3.6 司法独立 | 第45-47页 |
第4章 张君劢宪政思想的整体评价 | 第47-53页 |
4.1 从工具主义到价值认同 | 第47-48页 |
4.2 联邦主义的宪法尝试 | 第48-50页 |
4.3 宪政理想的幻灭 | 第50-51页 |
4.4 从法律限制主义到宪法保障主义 | 第51-53页 |
余论:张君劢宪政遗产的当代价值 | 第53-58页 |
附录:张君劢学术思想年表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