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数字几何处理 | 第16-27页 |
1.2.1 数字几何表示方法 | 第16-17页 |
1.2.2 数字几何处理关键技术 | 第17-25页 |
1.2.3 数字几何处理与口腔修复体造型 | 第25-27页 |
1.3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27-2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散乱点云网格化技术 | 第30-56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算法概述 | 第30-31页 |
2.3 Hash-Grid最近邻查找结构 | 第31-37页 |
2.3.1 最近邻点集 | 第31页 |
2.3.2 最近邻查找方法 | 第31-32页 |
2.3.3 Hash-Grid空间划分 | 第32-35页 |
2.3.4 空间点的最近邻查询 | 第35-37页 |
2.4 ARGS点云网格化 | 第37-47页 |
2.4.1 基本术语 | 第38页 |
2.4.2 定义种子三角片 | 第38-40页 |
2.4.3 查找候选点集 | 第40-42页 |
2.4.4 筛选最佳点 | 第42-45页 |
2.4.5 更新活动边链表 | 第45-47页 |
2.5 试验与分析 | 第47-56页 |
2.5.1 Hash-Grid最近邻查找效率测试 | 第48-50页 |
2.5.2 ARGS算法测试 | 第50-55页 |
2.5.3 测试结论 | 第55-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第三章 嵌体预备体洞缘特征线提取技术 | 第56-79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算法概述 | 第57-58页 |
3.3 嵌体预备体特征信息 | 第58-62页 |
3.3.1 特征信息 | 第58-59页 |
3.3.2 主曲率、主方向 | 第59-62页 |
3.4 提取嵌体洞缘线 | 第62-74页 |
3.4.1 启发式搜索策略 | 第62-65页 |
3.4.2 提取洞缘特征线 | 第65-74页 |
3.5 试验与分析 | 第74-78页 |
3.5.1 特征代价函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3.5.2 对多类嵌体预备体的提取效果 | 第76-77页 |
3.5.3 对非嵌体类模型的提取效果 | 第77-78页 |
3.5.4 试验测试结论 | 第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基于统计形变模型的缺损牙冠重建技术 | 第79-101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算法概述 | 第80-81页 |
4.3 统计形变模型 | 第81-86页 |
4.3.1 技术背景 | 第81-82页 |
4.3.2 广义普氏分析 | 第82-84页 |
4.3.3 平均牙冠模型 | 第84-85页 |
4.3.4 统计形变模型 | 第85-86页 |
4.4 缺损牙体形态重建 | 第86-95页 |
4.4.1 形变参数的最小二乘解 | 第87-88页 |
4.4.2 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形变参数求解 | 第88-89页 |
4.4.3 缺损牙体形态重建 | 第89-95页 |
4.5 试验与分析 | 第95-100页 |
4.5.1 试验1—平均牙冠模型 | 第95-96页 |
4.5.2 试验2—统计形变模型 | 第96-99页 |
4.5.3 试验3—重建性能测试 | 第99-10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基于多权重约束变形的嵌体咬合表面形态重建技术 | 第101-125页 |
5.1 引言 | 第101-103页 |
5.2 算法概述 | 第103-104页 |
5.3 区域分割 | 第104-107页 |
5.3.1 缺损牙区域分割 | 第104-105页 |
5.3.2 模板牙区域划分 | 第105-107页 |
5.4 Laplacian变形 | 第107-110页 |
5.4.1 Laplacian坐标 | 第107-108页 |
5.4.2 变形能量函数 | 第108-110页 |
5.4.3 求解能量函数 | 第110页 |
5.5 嵌体内表面设计 | 第110-111页 |
5.6 嵌体咬合表面设计 | 第111-120页 |
5.6.1 模板牙变形能量方程 | 第111-113页 |
5.6.2 变形权重系数 | 第113-116页 |
5.6.3 权重能量方程 | 第116-117页 |
5.6.4 咬合表面形态约束 | 第117-120页 |
5.7 嵌体修复体设计 | 第120-121页 |
5.8 试验分析 | 第121-12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5-12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