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1.2 研究意义第18-20页
            1.1.2.1 理论意义第18-19页
            1.1.2.2 实践价值第19-2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0-30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21-25页
            1.2.1.1 理论研究第21-24页
            1.2.1.2 实践研究第24-2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5-29页
            1.2.2.1 理论研究第25-27页
            1.2.2.2 实践研究第27-29页
        1.2.3 研究现状评价第29页
        1.2.4 研究发展态势第29-30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第30-36页
        1.3.1 当代中国的界定第30-31页
        1.3.2 祖国与国家及民族的辨析第31-32页
        1.3.3 祖国观与国际主义观及共产主义观的辨析第32-34页
        1.3.4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及民族主义思潮的辨析第34-35页
        1.3.5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第35-36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36-38页
        1.4.1 研究思路第36-37页
        1.4.2 研究方法第37-38页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第38-40页
        1.5.1 研究难点第38-39页
        1.5.2 研究创新点第39-40页
第二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思想溯源第40-69页
    2.1 中国传统祖国观及其教育理念第40-45页
        2.1.1 中国传统祖国观第40-43页
            2.1.1.1 大一统观第40-41页
            2.1.1.2 忠君爱国观第41-42页
            2.1.1.3 强国御辱观第42页
            2.1.1.4 救亡图存观第42-43页
        2.1.2 中国传统祖国观教育理念第43-45页
            2.1.2.1 以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为主旨第43-44页
            2.1.2.2 以胸怀天下为核心第44页
            2.1.2.3 以宣扬孔孟儒学及忠臣良将的典型事迹和传播新知为举措第44-45页
            2.1.2.4 以稳固家国同构的宗法体制为保障第45页
    2.2 西方祖国观及其教育理念第45-51页
        2.2.1 西方祖国观第46-48页
            2.2.1.1 公民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第46页
            2.2.1.2 封建君主国中的爱国强调以法典约束民对君的忠诚情感第46-47页
            2.2.1.3 祖国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第47-48页
            2.2.1.4 公民对祖国的向心力直接影响祖国整体利益的实现第48页
        2.2.2 西方祖国观教育理念第48-51页
            2.2.2.1 以提升国民素质进而增强国力为主旨第48-49页
            2.2.2.2 以教育公民适应其所生活的政体为核心第49页
            2.2.2.3 以增强政治参与的合法性和理性训导为举措第49-50页
            2.2.2.4 以构建家校社联合教育机制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为保障第50-51页
    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的祖国观及其教育理念第51-68页
        2.3.1 马克思恩格斯对祖国观教育的初步设想第51-56页
            2.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祖国观第51-53页
            2.3.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祖国观教育理念第53-56页
        2.3.2 列宁斯大林对祖国观教育的继承与探索第56-60页
            2.3.2.1 列宁斯大林的祖国观第56-58页
            2.3.2.2 列宁斯大林的祖国观教育理念第58-60页
        2.3.3 中国共产党对祖国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第60-68页
            2.3.3.1 中国共产党的祖国观第61-66页
            2.3.3.2 中国共产党的祖国观教育理念第66-68页
    2.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三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目标内容特征第69-79页
    3.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目标第69-70页
        3.1.1 以大学生怀爱国之心为近期目标第69页
        3.1.2 以大学生树兴国之志为中期目标第69-70页
        3.1.3 以大学生行效国之举为远期目标第70页
    3.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内容第70-76页
        3.2.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第71-73页
            3.2.1.1 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第71页
            3.2.1.2 三个自信教育第71-72页
            3.2.1.3 领土疆域意识教育第72页
            3.2.1.4 主权意识教育第72-73页
        3.2.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第73-75页
            3.2.2.1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第73页
            3.2.2.2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73页
            3.2.2.3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内在精髓是四爱统一第73-74页
            3.2.2.4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第74-75页
        3.2.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相关内容第75-76页
            3.2.3.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75页
            3.2.3.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75页
            3.2.3.3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与民族观及宗教观之关系第75-76页
    3.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特征第76-78页
        3.3.1 以树立崇高理想为基点第76-77页
        3.3.2 以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第77页
        3.3.3 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当代英模为教材第77-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原则结构条件第79-91页
    4.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原则第79-82页
        4.1.1 知事为先原则第79-80页
        4.1.2 蕴情于理原则第80页
        4.1.3 由近至远原则第80-81页
        4.1.4 适应超越原则第81页
        4.1.5 教学相长原则第81-82页
        4.1.6 持续如一原则第82页
    4.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结构第82-88页
        4.2.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内在结构第82-85页
            4.2.1.1 激发爱国意识第83页
            4.2.1.2 引导爱国情感第83-84页
            4.2.1.3 坚定爱国意志第84页
            4.2.1.4 指导爱国行为第84-85页
        4.2.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形态结构第85-86页
            4.2.2.1 显性教育第85页
            4.2.2.2 隐性教育第85-86页
            4.2.2.3 显隐结合式教育第86页
        4.2.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层次结构第86-88页
            4.2.3.1 感恩教育第87页
            4.2.3.2 民族认同教育第87-88页
            4.2.3.3 祖国认同教育第88页
    4.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条件第88-90页
        4.3.1 教育政策的引导第88-89页
        4.3.2 教育主客体的重视第89页
        4.3.3 教育环境的优化第89-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现状剖析第91-116页
    5.1 当代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现状的反馈第92-107页
        5.1.1 大学生对四爱的认识第92-96页
        5.1.2 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状况第96-102页
        5.1.3 大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和对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第102-104页
        5.1.4 大学生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评价和对祖国发展前景的评估第104-107页
    5.2 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现状的突出问题第107-112页
        5.2.1 大学生对涉及祖国观的部分问题认知模糊第107-108页
        5.2.2 部分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弱化第108-110页
        5.2.3 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缺乏理性引导第110-111页
        5.2.4 部分学生对祖国发展前景迷茫困惑第111-112页
    5.3 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第112-115页
        5.3.1 教育理念及内容滞后第112-113页
        5.3.2 教育方式及渠道单一第113页
        5.3.3 教育环境复杂第113-114页
        5.3.4 教育主客体自身不足第114-115页
    5.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对策思考第116-134页
    6.1 发掘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素材第117-120页
        6.1.1 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建党建国史的解读第117页
        6.1.2 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创立与发展历程的宣传第117-118页
        6.1.3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教第118-119页
        6.1.4 引入对世界各国祖国观精华及相关教育改革的讲解第119-120页
    6.2 创新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方式第120-124页
        6.2.1 在开展专题教育的基础上探索渗透教育第120-121页
        6.2.2 在强化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网络教育第121-122页
        6.2.3 在加大灌输教育的基础上引导自我教育第122-123页
        6.2.4 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推广实践教育第123-124页
    6.3 加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保障第124-129页
        6.3.1 完善以祖国观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第125-126页
        6.3.2 建全以祖国观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第126-127页
        6.3.3 建立以祖国观教育为重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监测机制第127-128页
        6.3.4 兴建以祖国观教育为重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第128-129页
    6.4 营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氛围第129-133页
        6.4.1 紧抓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宣教契机第129-130页
        6.4.2 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宣教典型第130-131页
        6.4.3 集成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宣教合力第131-132页
        6.4.4 建设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宣教基地第132-133页
    6.5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4-136页
    7.1 本文主要贡献第134-135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研究
下一篇:生物医用聚合物材料表面功能化构建及抗蛋白吸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