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18页 |
1.1 非线性光学分子 | 第14-16页 |
1.1.1 非线性光学 | 第14-15页 |
1.1.2 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15-16页 |
1.1.3 超极化率 | 第16页 |
1.2 外加电场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18-40页 |
2.1 分子轨道理论 | 第19-22页 |
2.1.1 闭壳层分子的 HFR 方程 | 第19-21页 |
2.1.2 开壳层分子的 HFR 方程 | 第21-22页 |
2.2 电子相关问题 | 第22-32页 |
2.2.1 电子相关能 | 第23页 |
2.2.2 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CI) | 第23-25页 |
2.2.3 微扰理论方法 | 第25-27页 |
2.2.4 密度泛函理论(DFT)简介 | 第27-32页 |
2.3 电子激发态理论 | 第32-34页 |
2.4 基组问题 | 第34-36页 |
2.4.1 基组的选择 | 第34-36页 |
2.4.2 基组重叠误差(BSSE) | 第36页 |
2.5 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计算 | 第36-40页 |
2.5.1 非线性光学 | 第36-37页 |
2.5.2 非线性光学性质理论计算方法 | 第37-40页 |
第3章 链式多 LI 掺杂分子 H(HC=N-LI)NH (N=1-6)的 NLO 性质及其链长依赖性 | 第40-48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3.3.1 平衡几何和两类化合物的形成 | 第41-44页 |
3.3.2 非线性光学(NLO)性质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增强非线性光学响应的受体-桥-给体策略 | 第48-64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4.3.1 几何结构 | 第50-53页 |
4.3.2 新的电子化物分子盐:e~-@C_(20)F_(19) (CH_2)_4 NH_2 M~+/M_3O~+(M = Li, Na, and K) | 第53-54页 |
4.3.3 垂直电离势和相互作用能 | 第54-57页 |
4.3.4 静态第一超极化率 | 第57-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5章 电场效应-提高非线性光学响应的新途径 | 第64-76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5页 |
5.3.1 苯分子在外加电场下的平衡构型 | 第65-67页 |
5.3.2 电场对轨道、电荷以及偶极矩的影响 | 第67-70页 |
5.3.3 外电场对苯的诱导第一超极化率 | 第70-74页 |
5.3.4 外电场对边缘修饰石墨烯带的诱导第一超极化率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在高电场下的水胡须是一维聚水:对聚水是伪科学这个传统概念的挑战 | 第76-88页 |
6.1 引言 | 第76-77页 |
6.2 计算方法 | 第7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7页 |
6.3.1 在水胡须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临界电场 | 第77-80页 |
6.3.2 不寻常的共价 H-键和最短的聚水 | 第80-83页 |
6.3.3 聚水分子(n=3-7)的共价 H-键和临界电场 | 第83-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110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