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 | 第10-11页 |
1.1.1 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 | 第10-11页 |
1.1.2 本文研究的空间范围 | 第11页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5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页 |
1.3.3 研究的目标 | 第13页 |
1.3.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2 齐家文化墓葬中随葬动物分析 | 第15-25页 |
2.1 随葬动物的发现情况 | 第15-16页 |
2.2 随葬动物分类列举 | 第16-19页 |
2.3 随葬动物习俗的时空演变过程 | 第19-24页 |
2.3.1 动物随葬的分期及特征 | 第19-23页 |
2.3.2 动物随葬习俗的分区及特征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3 卡约文化墓葬中随葬动物分析 | 第25-42页 |
3.1 随葬动物的发现情况 | 第25-26页 |
3.2 随葬动物分类列举 | 第26-35页 |
3.3 随葬动物习俗的时空演变过程 | 第35-41页 |
3.3.1 动物随葬的分期及特征 | 第35-39页 |
3.3.2 动物随葬习俗的分区及特征 | 第39-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4 寺洼文化墓葬中随葬动物分析 | 第42-51页 |
4.1 随葬动物发现情况 | 第42-43页 |
4.2 随葬动物分类列举 | 第43-46页 |
4.3 随葬动物习俗的时空演变过程 | 第46-49页 |
4.3.1 动物随葬的分期及特征 | 第46-48页 |
4.3.2 动物随葬习俗的分区及特征 | 第48-49页 |
4.4 小结 | 第49-51页 |
5 沙井文化墓葬中随葬动物分析 | 第51-56页 |
5.1 随葬动物发现情况 | 第51页 |
5.2 随葬动物分类列举 | 第51-54页 |
5.3 随葬动物分期及特征 | 第54-55页 |
5.4 小节 | 第55-56页 |
6 其它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动物 | 第56-58页 |
6.1 四坝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动物 | 第56-57页 |
6.1.1 四坝文化随葬动物的分期及分区 | 第56-57页 |
6.2 辛店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动物 | 第57页 |
6.3 小结 | 第57-58页 |
7 甘青地区随葬动物习俗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58-75页 |
7.1 甘青地区随葬动物习俗的源流 | 第58-66页 |
7.1.1 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存中随葬动物的发现 | 第58页 |
7.1.2 前仰韶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 第58-60页 |
7.1.3 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谱系的建立 | 第60页 |
7.1.4 甘青地区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源流 | 第60-64页 |
7.1.5 随葬动物习俗的渊源和传播路线 | 第64-66页 |
7.2 甘青地区青铜文化墓葬中随葬动物习俗的动态观察 | 第66-68页 |
7.2.1 动物随葬习俗的阶段划分 | 第66页 |
7.2.2 动物随葬习俗发生变化的经济动因 | 第66-68页 |
7.3 随葬器物与葬俗体现的甘青地区青铜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 | 第68-74页 |
7.3.1 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 第68-70页 |
7.3.2 与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关系 | 第70-71页 |
7.3.3 与新疆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 第71-74页 |
7.4 小结 | 第74-75页 |
8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