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框架呈现与演变—《南方周末》十年(2003年-2012年)表达权报道的表达之路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第一节 缘起:表达权呈现的双重维度第9-10页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第10-17页
        一、概念界定第10-11页
        二、文献回顾第11-17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7-20页
        一、样本筛选及案例选取方法第17-19页
        二、研究方法及目的第19-20页
    第四节 创新与难点第20-21页
        一、创新意义第20页
        二、难点及不足第20-21页
第二章 如何呈现——《南方周末》十年表达权报道内容分析第21-37页
    第一节 类目建构第21-25页
    第二节 总量分布特征第25-27页
        一、年度分布严重不均衡,出现峰值第25-26页
        二、错落有致,呈现三个阶段态势第26-27页
    第三节 分类目数据特征第27-37页
        一、关键词分布特征第27-28页
        二、内容主题分布特征第28-30页
        三、文本形式分布特征第30-32页
        四、消息来源分布特征第32-33页
        五、报道地域分部特征第33-34页
        六、报道基调分布特征第34-35页
        七、权利主体分布特征第35-37页
第三章:何以如此——因言获罪类典型报道话语分析第37-52页
    第一节 因言获罪类典型报道的主题和归因分析第37-44页
        一、个体悲剧第38-43页
        二、案情讨论第43-44页
    第二节 因言获罪系列报道文本结构分析第44-52页
        一、《祸从“诗”降》的文本结构分析第45-47页
        二、《报告文学带来牢狱之灾》的文本结构分析第47-49页
        三、《重庆“不正常”青年》的文本结构分析第49-52页
第四章 表达之路——《南方周末》十年表达权报道的框架呈现及其演变第52-64页
    第一节 新闻框架分析:基于样本数据特征的研究第52-61页
        一、从被动到主动:表达权报道的三个阶段第52-57页
        二、政治框架的完善:转向公民个体与民主细节第57-60页
        三、传者图像:启蒙者与“维权者”第60-61页
    第二节 文本框架特征:基于典型文本的分析第61-64页
        一、“消失”的表达权第61-62页
        二、常识遭遇“难言之隐”第62-64页
结语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附录第68-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肽配基定向化固定抗体的研究
下一篇:保护消费者权益视角下的商业预付卡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