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车辆座椅减振装置 | 第11-13页 |
1.2.2 并联机构应用与研究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车辆座椅多维减振装置基体构型设计 | 第17-2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总体结构及要求 | 第17-18页 |
2.3 并联机构拓扑结构学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3.1 并联机构的组成及基本回路 | 第18页 |
2.3.2 支链基本类型 | 第18-19页 |
2.3.3 活动度公式 | 第19页 |
2.3.4 机构运动输出特征矩阵 | 第19-21页 |
2.3.5 单开链约束度与机构耦合度算法 | 第21页 |
2.3.6 并联机构基本运动链判定准则 | 第21-22页 |
2.4 3T 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 | 第22-28页 |
2.4.1 确定并联机构运动输出特征矩阵 | 第22页 |
2.4.2 构造单开链和混合单开链类型 | 第22页 |
2.4.3 确定支链组合方案 | 第22-23页 |
2.4.4 确定机构基本回路的秩 | 第23-24页 |
2.4.5 确定基本回路结构类型 | 第24页 |
2.4.6 确定支链在两平台之间配置方案 | 第24-26页 |
2.4.7 确定主动副位置 | 第26-27页 |
2.4.8 确定机构耦合度 | 第27页 |
2.4.9 判断机构活动度类型 | 第27-28页 |
2.5 座椅多维减振装置基体构型的确定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车辆座椅多维减振装置基体运动学分析 | 第29-45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减振装置基体机构空间位置分析 | 第29-35页 |
3.2.1 基体机构位置正反解 | 第29-33页 |
3.2.2 基体机构空间位置数例验证 | 第33-35页 |
3.3 减振装置基体机构速度、加速度分析 | 第35-39页 |
3.3.1 用求导法分析基体机构速度和加速度 | 第35页 |
3.3.2 用影响系数法求解基体机构初始状态雅克比矩阵 | 第35-39页 |
3.4 减振装置基体机构工作空间分析 | 第39-41页 |
3.5 减振装置基体机构奇异性和传力特性分析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车辆座椅多维减振装置振动特性分析 | 第45-64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减振装置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45-46页 |
4.2.1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4.2.2 虚拟样机模型的验证 | 第46页 |
4.3 减振装置稳态振动传递特性研究 | 第46-51页 |
4.3.1 刚度对系统稳态传递特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阻尼对系统稳态传递特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承载质量对系统稳态传递特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 减振装置冲击响应特性研究 | 第51-57页 |
4.4.1 刚度对系统瞬态冲击响应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2 阻尼对系统瞬态冲击响应的影响 | 第53页 |
4.4.3 承载质量对系统瞬态冲击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4 冲击脉宽对系统瞬态冲击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5 激励幅值对系统瞬态冲击响应的影响 | 第55-57页 |
4.5 多维减振装置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 第57-63页 |
4.5.1 座椅多维减振装置试验样机及试验平台 | 第57-60页 |
4.5.2 测试仪器简介 | 第60页 |
4.5.3 试验操作过程 | 第60-61页 |
4.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动力吸振的车辆座椅多维减振装置改进及优化 | 第64-75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减振装置改进方案的提出 | 第64-65页 |
5.3 改进后减振装置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65-70页 |
5.3.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5-68页 |
5.3.2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68-70页 |
5.4 改进后减振装置参数优化 | 第70-72页 |
5.4.1 优化方法 | 第70-71页 |
5.4.2 优化过程及结果 | 第71-72页 |
5.5 承载质量及冲击载荷对优化后改进装置的影响 | 第72-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