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3 总结及评述 | 第15页 |
1.3 关于本文的研究 | 第15-21页 |
1.3.1 本文主题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4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5 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媒介多元化背景下的动画发展研究 | 第21-31页 |
2.1 媒介多元化的到来 | 第21-22页 |
2.1.1 万物皆媒介 | 第21-22页 |
2.1.2 艺术设计中的媒介因素 | 第22页 |
2.2 媒介多元化背景下的绘画发展 | 第22-25页 |
2.2.1 绘画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构 | 第22-23页 |
2.2.2 媒介多元化背景下的绘画发展 | 第23-25页 |
2.3 媒介多元化背景下的动画发展 | 第25-31页 |
2.3.1 动画的基本表现形式——绘画 | 第25-26页 |
2.3.2 媒介多元化背景下的动画发展 | 第26-31页 |
第三章 亚历山大·佩特洛夫及其作品表现形式分析 | 第31-49页 |
3.1 俄罗斯动画大师亚历山大·佩特洛夫 | 第31-35页 |
3.1.1 俄罗斯动画 | 第31-34页 |
3.1.2 亚历山大·佩特洛夫其人 | 第34-35页 |
3.2 亚历山大·佩特洛夫作品 | 第35-43页 |
3.2.1 《母牛》(1989) | 第35-37页 |
3.2.2 《做怪梦的男人》(1992) | 第37-38页 |
3.2.3 《美人鱼》(1997) | 第38-40页 |
3.2.4 《老人与海》(2000) | 第40-42页 |
3.2.5 《春之觉醒》(2006) | 第42-43页 |
3.3 亚历山大·佩特洛夫作品表现形式研究——以《老人与海》为例 | 第43-49页 |
3.3.1 以玻璃为媒介的油画动画 | 第43-45页 |
3.3.2 动画媒介多元化的艺术魅力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动画媒介多元化表现形式研究 | 第49-65页 |
4.1 传统媒介表现形式研究 | 第49-58页 |
4.1.1 以石头等为媒介的表现形式研究 | 第49-53页 |
4.1.2 以纸为媒介的表现形式研究 | 第53-54页 |
4.1.3 以赛璐璐片为媒介的表现形式研究 | 第54-55页 |
4.1.4 以偶为媒介的表现形式研究 | 第55-58页 |
4.1.5 以玻璃等为媒介的表现形式研究 | 第58页 |
4.2 数字媒介表现形式研究 | 第58-60页 |
4.3 多元媒介表现形式研究 | 第60-65页 |
第五章 《春之觉醒》与中国传统动画《桃花源记》比较研究 | 第65-71页 |
5.1 主题及内涵对比 | 第65-66页 |
5.2 媒介差异对比 | 第66-68页 |
5.3 表现形式与内容统一 | 第68-71页 |
第六章 动画媒介多元化表现形式对中国动画的启迪 | 第71-79页 |
6.1 中国动画表现形式的历史及现状 | 第71-76页 |
6.1.1 中国动画表现形式的探索时期 | 第71-72页 |
6.1.2 中国动画表现形式的初步发展 | 第72-73页 |
6.1.3 中国动画表现形式的第一个高潮 | 第73-74页 |
6.1.4 中国动画表现形式的第二个高潮 | 第74-76页 |
6.1.5 中国动画表现形式的现状 | 第76页 |
6.2 动画媒介多元化表现形式对中国动画的启迪 | 第76-7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9-81页 |
7.1 不足 | 第80页 |
7.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