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

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纯化新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8页
    1.1 金银花简介第11页
    1.2 金银花化学成分研究第11-13页
        1.2.1 挥发油类第11-12页
        1.2.2 有机酸类第12页
        1.2.3 黄酮类第12页
        1.2.4 三萜类第12页
        1.2.5 微量元素第12-13页
    1.3 绿原酸简介第13-15页
        1.3.1 绿原酸的理化性质第13页
        1.3.2 绿原酸的药物活性第13-14页
        1.3.3 绿原酸的应用第14-15页
    1.4 绿原酸的提取方法第15-19页
        1.4.1 水提法第15页
        1.4.2 有机溶剂提取法第15-16页
        1.4.3 煎煮法第16页
        1.4.4 浸渍法第16-17页
        1.4.5 回流法第17页
        1.4.6 索氏提取法第17页
        1.4.7 酶解法第17页
        1.4.8 超声波法第17-18页
        1.4.9 减压法第18-19页
    1.5 绿原酸的纯化方法第19-21页
        1.5.1 有机溶剂萃取法第19-20页
        1.5.2 β-CD共沉淀法第20页
        1.5.3 超临界萃取法第20页
        1.5.4 超滤法第20-21页
        1.5.5 大孔树脂吸附法第21页
        1.5.6 聚酰胺柱层析法第21页
    1.6 绿原酸的检测方法第21-23页
        1.6.1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1-22页
        1.6.2 薄层层析法第22页
        1.6.3 紫外分光光度法第22页
        1.6.4 毛细管电泳法第22页
        1.6.5 荧光分光光度法第22-23页
        1.6.6 其他方法第23页
    1.7 双水相体系第23-26页
        1.7.1 双水相萃取简介第23页
        1.7.2 双水相萃取体系的特点第23-24页
        1.7.3 双水相系统的应用第24-25页
        1.7.4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进展第25-26页
        1.7.5 双水相技术的局限与展望第26页
    1.8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1.8.1 选题的意义第26-27页
        1.8.2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水提法提取绿原酸第28-42页
    2.1 药品、试剂与实验器材第28-29页
    2.2 绿原酸的检测方法及含量测定第29-33页
        2.2.1 空白溶液的配制第29页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9-30页
        2.2.3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第30页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0-31页
        2.2.5 精密度实验第31页
        2.2.6 重复性实验第31-32页
        2.2.7 稳定性实验第32页
        2.2.8 绿原酸含量、收率和纯度的计算公式第32-33页
    2.3 原料的预处理第33页
    2.4 单因素实验分析第33-38页
        2.4.1 提取温度对绿原酸收率的影响第33-34页
        2.4.2 提取时间对绿原酸收率的影响第34-35页
        2.4.3 提取次数对绿原酸收率的影响第35-36页
        2.4.4 料液比对绿原酸收率的影响第36-37页
        2.4.5 pH值的影响第37-38页
    2.5 正交试验分析第38-40页
        2.5.1 试验设计及结果第38-40页
        2.5.2 验证实验第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絮凝沉淀法除杂第42-58页
    3.1 絮凝机理第42-43页
    3.2 金银花水提液的制备第43页
    3.3 绿原酸收率的测定与计算第43页
    3.4 处理液澄清度的测定第43-44页
    3.5 絮凝剂的选择第44页
    3.6 单因素实验分析第44-53页
        3.6.1 絮凝剂加入量的影响第44-46页
        3.6.2 絮凝温度的影响第46-48页
        3.6.3 pH值的影响第48-50页
        3.6.4 絮凝时间的影响第50-51页
        3.6.5 搅拌速度的影响第51-53页
    3.7 正交实验第53-57页
        3.7.1 正交实验设计第53-54页
        3.7.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54-56页
        3.7.3 验证实验第56-57页
    3.8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双水相体系的选择第58-72页
    4.1 实验材料第58页
    4.2 双水相体系的选择第58-60页
        4.2.1 双水相体系选择的一般原则第58页
        4.2.2 双水相体系的类型第58-59页
        4.2.3 不同类型双水相体系的优缺点比较第59-60页
    4.3 双水相体系的成相能力研究第60-68页
        4.3.1 有机物/无机盐双水相体系的分相机理第60-61页
        4.3.2 △V的计算第61-62页
        4.3.3 实验方法第62页
        4.3.4 无机盐分相能力的研究第62-65页
        4.3.5 有机相分相能力的研究第65-67页
        4.3.6 双水相体系的稳定性研究第67-68页
    4.4 双水相体系相图的绘制第68-71页
        4.4.1 实验方法第68-69页
        4.4.2 相图绘制及结果分析第69-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萃取绿原酸第72-83页
    5.1 实验材料第72页
    5.2 实验方法第72-73页
        5.2.1 绿原酸浓缩液的制备第73页
        5.2.2 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第73页
    5.3 影响双水相萃取纯化工艺的因素第73-78页
        5.3.1 乙醇的质量分数的影响第74-75页
        5.3.2 硫酸铵的质量分数的影响第75-77页
        5.3.3 双水相体系的pH的影响第77-78页
        5.3.4 体系的温度的影响第78页
    5.4 正交实验第78-82页
        5.4.1 正交实验设计第78-79页
        5.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79-80页
        5.4.3 正交实验结果极差方差分析第80-82页
        5.4.4 正交实验验证第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负面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选择性注意视角
下一篇:峨眉山黄湾接待区旅游地产开发强度控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