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政府传播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微博研究 | 第15-17页 |
1.3.3 政务微博研究 | 第17-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9-20页 |
1.5 相关概念概述 | 第20-26页 |
1.5.1 政府传播概述 | 第20-21页 |
1.5.2 微博概述 | 第21-22页 |
1.5.3 政务微博概述 | 第22-26页 |
1.5.3.1 政务微博和政府微博 | 第22-23页 |
1.5.3.2 政务微博和官方微博 | 第23页 |
1.5.3.3 政务微博与官员微博 | 第23-25页 |
1.5.3.4 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务微博的受众调查 | 第26-43页 |
2.1 政务微博粉丝分析 | 第26-28页 |
2.2 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方法 | 第28页 |
2.3 我国地方政务微博的受众调查 | 第28-43页 |
2.3.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28-30页 |
2.3.2 对地方政务微博的看法 | 第30-39页 |
2.3.2.1 受众微博使用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2.3.2.2 受众所关注的地方政务微博情况 | 第31-33页 |
2.3.2.3 对地方政务微博的喜好度和满意度 | 第33-36页 |
2.3.2.4 与地方政务微博互动的经历 | 第36-39页 |
2.3.3 地方政府网站与地方政务微博的比较 | 第39-41页 |
2.3.4 调查小结:受众的总体评价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3-55页 |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3.2 数据资料的收集 | 第44-46页 |
3.3 数据资料的分析 | 第46-53页 |
3.3.1 创建项目并导入材料 | 第46页 |
3.3.2 对材料内容编码 | 第46-50页 |
3.3.3 概念整理及关系分析 | 第50-52页 |
3.3.4 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3.4 研究结果及对结果的评判 | 第53-55页 |
3.4.1 初步研究结果 | 第53页 |
3.4.2 对研究结果的评判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影响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55-74页 |
4.1 角色定位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 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56-59页 |
4.2.1 议程设置能力 | 第57页 |
4.2.2 语言表达能力 | 第57-59页 |
4.3 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59-64页 |
4.3.1 传统媒体的转型和角色变换 | 第59-60页 |
4.3.2 人际交互中意见领袖作用的发挥 | 第60-64页 |
4.3.2.1 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的概念 | 第61-62页 |
4.3.2.2 微博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分类及其作用 | 第62-64页 |
4.4 微博自身功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4.5 信息因素 | 第66-69页 |
4.5.1 信息内容的选择 | 第67-68页 |
4.5.2 谣言和突发事件信息的影响 | 第68-69页 |
4.6 受众因素 | 第69-74页 |
4.6.1 受众对自身权利的维护 | 第70-72页 |
4.6.2 受众需求得到的满足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提高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对策 | 第74-87页 |
5.1 明确自身定位,完善地方政务微博管理制度 | 第74-79页 |
5.1.1 地方政务微博角色定位要明确 | 第74-76页 |
5.1.2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76-77页 |
5.1.3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行网络发言人“问责制” | 第77-79页 |
5.2 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构建协同合作机制 | 第79-82页 |
5.2.1 地方政务微博与主流媒体联动,发挥整合传播效果 | 第79-81页 |
5.2.2 政务微博与地方政府网站有效结合,提高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 | 第81-82页 |
5.3 以民为本,多渠道、多角度提高地方政务微博公信力 | 第82-87页 |
5.3.1 创新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保障、满足当地群众需求 | 第82-83页 |
5.3.2 与网络意见领袖合作,发挥意见领袖积极作用 | 第83-85页 |
5.3.3 遏制谣言滋生,及时回应网民质疑,结合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在线督导事情解决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反思 | 第87-8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