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酶制剂(酵素)论文

高效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及相关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1.1 纤维素酶概述第10-17页
        1.1.1 纤维素酶结构第11页
        1.1.2 纤维素酶的多样性第11页
        1.1.3 纤维素酶的理化特性第11-12页
        1.1.4 纤维素酶作用机理第12-14页
        1.1.5 纤维素酶的应用第14-17页
    1.2 产纤维素酶的主要微生物第17-19页
    1.3 纤维素酶的生产工艺第19-20页
        1.3.1 固态发酵第19页
        1.3.2 液体发酵制备纤维素酶第19-20页
    1.4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第20-22页
        1.4.1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概述第20-21页
        1.4.2 纤维素酶各组分活力的测定第21-22页
    1.5 蛋白质分离纯化及检测第22-23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思路第23-24页
第二章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4-36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2.1 主要试剂第24页
        2.2.2 培养基成分第24-25页
        2.2.3 土样第25页
    2.3 土样悬液的制备第25页
    2.4 菌株分离过程第25页
    2.5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鉴定第25-27页
        2.5.1 菌株形态学观察第25-26页
        2.5.2 菌种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6-27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27-34页
        2.6.1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第27-28页
        2.6.2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第28-30页
        2.6.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菌株第30-34页
    2.7 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纤维素酶产生菌T.virens ZY-01发酵产酶条件探索第36-47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实验材料第36-37页
        3.2.1 主要试剂第36页
        3.2.2 实验所用培养基第36页
        3.2.3 纤维素酶的提取第36-37页
    3.3 菌株T.virens ZY-01发酵产纤维素酶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的探索第37-38页
        3.3.1 菌株T.virens ZY-01发酵产纤维素酶培养基成分探索第37页
        3.3.2 菌株T.virens ZY-01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第37-38页
    3.4 分析方法第38-39页
        3.4.1 菌株T.virens ZY-01生长曲线测定方法第38页
        3.4.2 酶活测定方法第38-39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39-46页
        3.5.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9-40页
        3.5.2 发酵产纤维素酶培养基成分研究第40-44页
        3.5.3 发酵条件的探索第44-46页
    3.6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T.virens ZY-01纤维素酶组分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47-61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实验主要试剂第47页
    4.3 纤维素酶部分组分的分离纯化第47-49页
        4.3.1 纤维素酶分级盐析第47-48页
        4.3.2 纤维素酶的层析分离第48-49页
    4.4 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研究第49-50页
        4.4.1 温度对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9页
        4.4.2 pH对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9页
        4.4.3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研究第49-50页
    4.5 分析方法第50-51页
        4.5.1 纤维素酶的制备和酶活检测方法第50页
        4.5.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方法第50-51页
        4.5.3 纤维素酶个组分分子量的检测第51页
    4.6 结果与讨论第51-59页
        4.6.1 纤维素酶盐析第51-52页
        4.6.2 层析分离纯化纤维素酶部分酶组分第52-53页
        4.6.3 纤维素酶的纯化结果第53-54页
        4.6.4 纤维素酶单一组分的SDS-PAGE检测第54-55页
        4.6.5 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55-59页
    4.7 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62页
    5.2 展望与建议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矿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下一篇:金华市电子商务产业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