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研究

论文提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导论第10-12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思路和方法第11页
    1.3 框架第11-12页
2 就业歧视的概念、演进及法律认定标准第12-16页
    2.1 就业歧视的概念第12-13页
        2.1.1 存在区别待遇第12-13页
        2.1.2 区别待遇缺乏合理理由第13页
        2.1.3 区别待遇是法律禁止的第13页
    2.2 法律认定标准第13-16页
        2.2.1 直接歧视的法律认定标准第13-15页
            2.2.1.1 在相同或相似条件下受到比其他人不利的待遇第13-14页
            2.2.1.2 区别待遇与个人的工作能力及岗位无关的因素具有明确的联系第14页
            2.2.1.3 没有合理的理由和特别例外原因第14-15页
        2.2.2 间接歧视的法律认定标准第15-16页
    2.3 就业歧视的适用除外第16页
        2.3.1 法律的直接规定第16页
        2.3.2 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和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第16页
        2.3.3 特殊措施第16页
        2.3.4 特定职业的客观需要第16页
3 现存就业歧视的类型第16-21页
    3.1 性别就业歧视第16-17页
    3.2 年龄就业歧视第17-18页
    3.3 户籍就业歧视第18页
    3.4 健康就业歧视第18-19页
    3.5 体貌就业歧视第19-20页
    3.6 地域就业歧视第20页
    3.7 学历与经验歧视第20页
    3.8 婚育歧视第20页
    3.9 前科歧视第20-21页
4 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国外立法剖析第21-28页
    4.1 国际社会反就业歧视概况第21页
    4.2 美国的反就业歧视概况第21-22页
        4.2.1 美国的就业歧视法律规制体系第21-22页
        4.2.2 美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分类第22页
            4.2.2.1 直接就业歧视第22页
            4.2.2.2 间接就业歧视第22页
    4.3 欧盟的反就业歧视概况第22-27页
        4.3.1 荷兰的反就业歧视概况第24-26页
            4.3.1.1 法律框架第24-26页
            4.3.1.2 专门机构--平等待遇委员会第26页
        4.3.2 挪威的反就业歧视概况第26-27页
        4.3.3 爱尔兰的反就业歧视概况第27页
    4.4 日本的反就业歧视概况第27-28页
5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完善第28-34页
    5.1 制度的构建第28-30页
        5.1.1 宪法第28页
        5.1.2 法律第28-29页
            5.1.2.1 《劳动法》第28-29页
            5.1.2.2 《促进就业法》第29页
            5.1.2.3 《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9页
            5.1.2.4 《残疾人保障法》第29页
        5.1.3 行政法规第29页
        5.1.4 部门规章第29-30页
        5.1.5 地方性法规第30页
        5.1.6 国际公约第30页
    5.2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不足第30-32页
        5.2.1 缺乏对就业歧视概念的准确界定第30-31页
        5.2.2 缺少就业歧视的法律认定标准第31页
        5.2.3 缺乏就业歧视法律责任的规定第31页
        5.2.4 缺乏就业歧视法律救济的途径第31-32页
    5.3 完善我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建议第32-34页
        5.3.1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第32页
        5.3.2 扩大就业歧视规制法律的适用范围第32-33页
            5.3.2.1 扩大就业歧视规制法律适用主体的范围第32-33页
            5.3.2.2 扩大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适用阶段第33页
            5.3.2.3 增加就业歧视规制法律的适用类型第33页
        5.3.3 设置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专门机构第33-34页
        5.3.4 扩宽就业歧视的救济途径第34页
6 结论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38-39页
致谢第39-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初中教师语言暴力、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