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思路和方法 | 第11页 |
1.3 框架 | 第11-12页 |
2 就业歧视的概念、演进及法律认定标准 | 第12-16页 |
2.1 就业歧视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1 存在区别待遇 | 第12-13页 |
2.1.2 区别待遇缺乏合理理由 | 第13页 |
2.1.3 区别待遇是法律禁止的 | 第13页 |
2.2 法律认定标准 | 第13-16页 |
2.2.1 直接歧视的法律认定标准 | 第13-15页 |
2.2.1.1 在相同或相似条件下受到比其他人不利的待遇 | 第13-14页 |
2.2.1.2 区别待遇与个人的工作能力及岗位无关的因素具有明确的联系 | 第14页 |
2.2.1.3 没有合理的理由和特别例外原因 | 第14-15页 |
2.2.2 间接歧视的法律认定标准 | 第15-16页 |
2.3 就业歧视的适用除外 | 第16页 |
2.3.1 法律的直接规定 | 第16页 |
2.3.2 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和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 第16页 |
2.3.3 特殊措施 | 第16页 |
2.3.4 特定职业的客观需要 | 第16页 |
3 现存就业歧视的类型 | 第16-21页 |
3.1 性别就业歧视 | 第16-17页 |
3.2 年龄就业歧视 | 第17-18页 |
3.3 户籍就业歧视 | 第18页 |
3.4 健康就业歧视 | 第18-19页 |
3.5 体貌就业歧视 | 第19-20页 |
3.6 地域就业歧视 | 第20页 |
3.7 学历与经验歧视 | 第20页 |
3.8 婚育歧视 | 第20页 |
3.9 前科歧视 | 第20-21页 |
4 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国外立法剖析 | 第21-28页 |
4.1 国际社会反就业歧视概况 | 第21页 |
4.2 美国的反就业歧视概况 | 第21-22页 |
4.2.1 美国的就业歧视法律规制体系 | 第21-22页 |
4.2.2 美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分类 | 第22页 |
4.2.2.1 直接就业歧视 | 第22页 |
4.2.2.2 间接就业歧视 | 第22页 |
4.3 欧盟的反就业歧视概况 | 第22-27页 |
4.3.1 荷兰的反就业歧视概况 | 第24-26页 |
4.3.1.1 法律框架 | 第24-26页 |
4.3.1.2 专门机构--平等待遇委员会 | 第26页 |
4.3.2 挪威的反就业歧视概况 | 第26-27页 |
4.3.3 爱尔兰的反就业歧视概况 | 第27页 |
4.4 日本的反就业歧视概况 | 第27-28页 |
5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28-34页 |
5.1 制度的构建 | 第28-30页 |
5.1.1 宪法 | 第28页 |
5.1.2 法律 | 第28-29页 |
5.1.2.1 《劳动法》 | 第28-29页 |
5.1.2.2 《促进就业法》 | 第29页 |
5.1.2.3 《妇女权益保护法》 | 第29页 |
5.1.2.4 《残疾人保障法》 | 第29页 |
5.1.3 行政法规 | 第29页 |
5.1.4 部门规章 | 第29-30页 |
5.1.5 地方性法规 | 第30页 |
5.1.6 国际公约 | 第30页 |
5.2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不足 | 第30-32页 |
5.2.1 缺乏对就业歧视概念的准确界定 | 第30-31页 |
5.2.2 缺少就业歧视的法律认定标准 | 第31页 |
5.2.3 缺乏就业歧视法律责任的规定 | 第31页 |
5.2.4 缺乏就业歧视法律救济的途径 | 第31-32页 |
5.3 完善我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建议 | 第32-34页 |
5.3.1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 第32页 |
5.3.2 扩大就业歧视规制法律的适用范围 | 第32-33页 |
5.3.2.1 扩大就业歧视规制法律适用主体的范围 | 第32-33页 |
5.3.2.2 扩大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适用阶段 | 第33页 |
5.3.2.3 增加就业歧视规制法律的适用类型 | 第33页 |
5.3.3 设置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专门机构 | 第33-34页 |
5.3.4 扩宽就业歧视的救济途径 | 第34页 |
6 结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