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

刑事司法中的社会调查报告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基本理论第12-19页
    1.1 刑事司法社会调查报告的概念第12页
    1.2 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第12-15页
        1.2.1 社会调查报告具有客观性第13页
        1.2.2 社会调查报告具有关联性第13页
        1.2.3 社会调查报告具有合法性第13-15页
    1.3 社会调查报告与品格证据的区别第15-17页
        1.3.1 二者包含的内容不同第15-16页
        1.3.2 二者的主要作用不同第16页
        1.3.3 二者的适用原则和程序不同第16-17页
    1.4 社会调查报告与意见证据的区别第17-19页
        1.4.1 二者的主体不同第17页
        1.4.2 二者的证据能力不同第17-18页
        1.4.3 二者的证明力不同第18-19页
第二章 社会调查报告在域外刑事司法中的使用第19-23页
    2.1 英美法系国家的量刑前调查报告制度第19-20页
        2.1.1 社会调查主体第19页
        2.1.2 社会调查对象及内容第19-20页
        2.1.3 社会调查报告的作用第20页
    2.2 大陆法系的人格调查制度第20-23页
        2.2.1 调查主体方面第21页
        2.2.2 调查内容方面第21-22页
        2.2.3 调查报告的作用方面第22-23页
第三章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第23-28页
    3.1 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3-26页
        3.1.1 未以基本法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第24页
        3.1.2 “规定”仅是原则规定,没有强制约束力第24-25页
        3.1.3 调查主体存在不确定性第25-26页
        3.1.4 调查报告的质量较低第26页
    3.2 在成年人刑事司法中被忽视第26-28页
第四章 我国全面建立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意义第28-30页
    4.1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是实现《刑法》任务的需要第28页
    4.2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促使量刑合理化第28-29页
    4.3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符合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需要第29-30页
第五章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在我国的建构第30-37页
    5.1 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主体第30-32页
    5.2 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第32-33页
    5.3 社会调查方法第33页
    5.4 社会调查的程序第33-34页
        5.4.1 调查启动的时间第33-34页
        5.4.2 做好保密工作第34页
        5.4.3 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第34页
    5.5 调查报告的审查及使用第34-35页
    5.6 监督保障机制的建立第35-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附件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死刑制度的嬗变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