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1.2.1 台风云参数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1.2.2 台风降水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1.2.3 台风降水贡献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1.2.4 台风穿透性对流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24-34页 |
| 2.1 资料 | 第24-29页 |
| 2.1.1 TRMM卫星简介 | 第24-25页 |
| 2.1.2 PR及其降水资料 | 第25-26页 |
| 2.1.3 VIRS及其辐射资料 | 第26-27页 |
| 2.1.4 台风资料 | 第27页 |
| 2.1.5 MODIS云产品 | 第27-28页 |
| 2.1.6 NCEP再分析资料 | 第28-29页 |
| 2.1.7 数字地形资料 | 第29页 |
| 2.2 方法 | 第29-34页 |
| 2.2.1 融合方法 | 第29页 |
| 2.2.2 云参数反演方法 | 第29-31页 |
| 2.2.3 台风分离法 | 第31页 |
| 2.2.4 回波顶高度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 2.2.5 统计方法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台风降水云和非降水云云参数特征 | 第34-48页 |
| 3.1 台风云系云参数个例分析 | 第34-37页 |
| 3.2 降水云与非降水云云参数统计特征 | 第37-45页 |
| 3.2.1 单一云参数与降水概率 | 第37-39页 |
| 3.2.2 云参数组合与降水概率 | 第39-45页 |
| 3.3 基于MODIS云参数的降水识别应用 | 第45-4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台风与非台风降水及光谱特征分析 | 第48-60页 |
| 4.1 台风与非台风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 第48-54页 |
| 4.1.1 降水样本分布 | 第48-49页 |
| 4.1.2 降水强度 | 第49-51页 |
| 4.1.3 降水频次 | 第51-52页 |
| 4.1.4 降水贡献 | 第52-54页 |
| 4.2 台风与非台风降水云顶信息分布特征 | 第54-56页 |
| 4.2.1 红外亮温特征 | 第54-56页 |
| 4.3 台风与非台风的降水廓线特征 | 第56-5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台风降水贡献特征分析 | 第60-72页 |
| 5.1 台风降水贡献季节特征 | 第60-63页 |
| 5.2 台风降水贡献月变化 | 第63-66页 |
| 5.3 台风降水贡献年变化 | 第66-68页 |
| 5.4 ENSO与台风降水贡献 | 第68-70页 |
| 5.5 结论 | 第70-72页 |
| 第六章 台风与非台风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活动 | 第72-86页 |
| 6.1 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活动的空间分布 | 第72-74页 |
| 6.1.1 样本数分布 | 第72-73页 |
| 6.1.2 回波顶高度分布 | 第73-74页 |
| 6.2 台风与非台风降水中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的对比分析 | 第74-82页 |
| 6.2.1 频次分布 | 第74-76页 |
| 6.2.2 条件降水强度 | 第76-81页 |
| 6.2.3 垂直廓线 | 第81-82页 |
| 6.3 台风对西北太平洋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的贡献 | 第82-84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92页 |
| 7.1 全文总结 | 第86-89页 |
| 7.1.1 台风降水云和非降水云云参数 | 第86-87页 |
| 7.1.2 台风与非台风降水及光谱特征 | 第87页 |
| 7.1.3 台风降水贡献 | 第87-88页 |
| 7.1.4 台风与非台风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活动 | 第88-89页 |
| 7.2 本论文工作的创新点 | 第89-90页 |
| 7.3 讨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页 |